快評 | 高學歷低齡老人求職碰壁,他們就業出路在哪里?
近日,“高學歷低齡老人線上求職碰壁”這一新聞火了。新聞中,清華畢業、有外企管理經驗的58歲男子找不到月薪5000元的工作,本科學歷57歲的老人找簡單的服務崗工作也未能成功。
像新聞中的當事人,被冠以“低齡老人”的標簽。據我們的普通認知,一般年過60歲才被稱為老人,但現在往往過了55歲就會被稱為“老人”或“低齡老人”,這也進一步折射了職場對于年齡的帶有歧視性的定義。但百科詞條對于“低齡老人”的解釋是,指年齡在60—69歲之間的老人。這一群體四個顯著特點之一就是——不甘寂寞,需要活動場所和參與機會,再就業愿望強烈。
對于低齡老人的就業需求,需要理性看待、分流引導。業內分析師指出,退休人員就業需求有三:一是繼續養育孩子的經濟需求;二是繼續發揮職業技能的價值需求;三是繼續追求職業發展的精神需求。
對于有經濟負擔的老人,確實需要就業就職的,當理解幫扶。隨著深度老齡化社會的逼近,構建低齡老人就業體系被逐漸重視起來,這是好事,也理當如此。例如,社會廣泛呼吁用人單位推出“適老化”崗位,招聘類平臺設置老年人專區……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重新挖掘、定義長者,重視“過來人”的價值。2022年8月,中國老年人才網正式上線;同年,BOSS直聘里崗位描述明確了“歡迎退休人員”的崗位也同比上漲33%。相信這些努力和嘗試,會讓老年群體的就業之路越走越寬。
對于只是滿足發揮價值、滿足精神需求的老人,或許可以考慮向社會志愿者、義工等方向引導。
例如,當下很多城市在大力發展文旅事業,各類展館、博物館、圖書館,需要講解員、領讀人,那些高學歷、對城市有感情、有生活有積淀的老人,可以考慮擔任,既能發揮自身價值,又能服務社會發展、傳播正能量。有的志愿者服務,也會有補貼作為收入。
對于有精神需求的老人,自媒體也是再好不過的發展方向。
興趣是第一生產力。從刷抖音變發抖音,從轉發視頻號變發布視頻號,完全可以在一兩天內就掌握簡單的剪輯,實現“數字化生產”的跨越。如果再掌握了一定的運營能力,自媒體平臺會有政策獎勵作為收入。重要的是,要有對老人提供學習技能的幫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當前全社會已充分意識到老年群體中蘊含著豐富潛能和廣闊市場,促進低齡老年人再就業已經從理念轉化為實際探索。長遠看,相信一系列的“實際探索”會緩解老年人的養老經濟壓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也減輕社會養老負擔。
同時,我們還要重視另一種聲音。高學歷低齡老人線上求職碰壁,這又引發了中青年的“擔憂”。“退休老人都出來找工作了?我這35歲找工作都嫌我年齡太大。”“歸根到底,人多,就業崗位少”“我能不能到退休的年齡不失業還說不準……”
有的話雖尖銳,但卻是不能忽略的問題。重要的是擴充勞動力市場,并且老年群體、中青年的就業崗位互不擠占。老年群體、中青年的就業崗位設置上,要能相互支撐、相互依存,一同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每個人都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白發也是榮耀的冠冕,正是公共健康水平的提升,讓低齡老人重返勞動力市場——這是每一個社會成員該值得高興的事情。
畢竟,老人健康,就是年輕人的福氣。老人還能勞動,更是年輕人的幸事。老年人的價值,當用心體悟,不但在社會中,也在我們每一個平凡人的家庭中。(文|馮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