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動物咬傷高發,是否需要打疫苗?聽聽青島市疾控中心專家怎么說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10日訊 春季是動物咬傷的高發期。在自然界中能夠攻擊人類的動物有數萬種,它們利用牙、爪、刺等襲擊人類,對人類造成傷害,如皮膚過敏、感染、中毒、傳染病等。《全國傷害監測數據集(2021)》顯示,動物致傷占全部傷害監測病例的12.4%。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被自己養的貓狗鼠兔咬傷,或在春游踏青時被毒蟲叮咬,那么遇到這些情況自己怎么處理呢?今天,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動物致傷與大多數傷害一樣,是可防可控的。
狂犬病近年來讓市民聞之色變,被動物咬傷后接種狂犬疫苗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常識。市疾控中心專家胡曉雯提醒,并不是被所有動物咬傷都要接種狂犬疫苗。
狂犬病暴露是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確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動物咬傷、抓傷、舔舐黏膜或者破損皮膚處。春季即便是家養的寵物貓狗也容易失控,主人被咬傷或抓傷后不要掉以輕心,需要接種狂犬病疫苗。禽類、魚類、昆蟲、蜥蜴和龜等非哺乳類動物不會感染和傳播狂犬病,被這些動物咬傷后不需要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預防,可以不接種狂犬病疫苗。
哺乳動物中的嚙齒類動物(如花栗鼠、松鼠、小鼠、大鼠、沙鼠、倉鼠)和兔形目動物(如垂耳兔、家兔、野兔)極少會感染狂犬病毒,目前也暫未發現此類動物會導致人間狂犬病。但被嚙齒類動物咬傷同樣不能掉以輕心,要防范另外一種傳染病出血熱。市民被家養小倉鼠、豚鼠或者松鼠等寵物咬傷,感染腎綜合征出血熱的風險很小,但要盡快用肥皂水反復清洗傷口,再涂抹酒精或碘伏消毒。若咬傷程度比較深,傷口比較大,就需要去醫院處理。市民如果被咬傷后21天內出現發燒、頭痛、眼眶痛、醉酒樣面容等出血熱疑似癥狀,要及時就診。出血熱同樣有疫苗可以預防,而且理論上,只要未發病,接種出血熱疫苗是有保護效果的,越早接種越好。但是出血熱疫苗接種的適宜人群限定在16到60歲,15歲以下或61歲以上的人群是無法接種出血熱疫苗的。
還有人擔心被老鼠咬傷后會感染鼠疫。胡曉雯介紹,鼠疫雖然和老鼠密切相關,但真正傳播鼠疫的是老鼠身上攜帶的跳蚤。所以,被老鼠咬傷后患鼠疫的風險并不大,被老鼠身上的跳蚤叮咬,才可能感染鼠疫桿菌。不過,鼠疫也像出血熱一樣,有疫區的概念,疫區之外的老鼠,它們身上的跳蚤并不攜帶鼠疫桿菌,所以也不會感染鼠疫。
春季是外出踏青的好時節,市民被潛伏在野外的蜱蟲叮咬后往往不自知。市疾控中心專家陸潤澤介紹,蜱蟲常附著在人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皮膚柔軟的部位,蜱蟲的口器還會分泌類似黏合蛋白的物質起到麻痹和加固作用,使人類不容易察覺被叮咬。
市民發現有蜱蟲咬鉆入皮膚,不要用手直接接觸,更不能擠破。因為這樣很容易會將蜱蟲的頭部留在皮膚內,也會刺激蜱蟲分泌更多的攜帶病原體的液體,增加感染風險。正確的做法是盡快用鑷子取出蟲體,避免頭部留在皮膚內,然后做局部消毒處理,自己處理不了請及時到醫療機構處理。正確去除蟲體后,還要隨時觀察身體情況。如果后續出現發熱、頭疼或者叮咬部位發炎破潰等情況,應及時到醫療機構診斷是否患上蜱傳疾病,盡快治療。(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