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引領產業發展 青島國企在行動 | 青島國企:提升向“新”力澎湃新動能
去年青島市直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同比增11.7%,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同比增10.7%
青島國企:提升向“新”力澎湃新動能
開欄的話
國有企業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大有可為。向“新”而行,青島市直國有企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以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成效爭當科技創新“排頭兵”。
今日起,青島日報推出“創新引領產業發展青島國企在行動”系列報道,選取部分市直企業在強化創新主體地位、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典型做法,供學習借鑒、交流提升。
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進入攻堅期,國有企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青啤集團打造生物發酵領域國際一流研發平臺,四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紅星化工集團推動電子級高純碳酸鋇技術不斷突破;海檢集團自主研發水下采油樹系統關鍵部件檢驗檢測技術填補國內空白……一次次的創新突破勾勒出青島國企科技創新能力的躍升。
國有企業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市國資委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務實、創新的舉措,全力推動創新政策、資源、力量向市直企業聚集,激活企業創新主體的主動性,增強科技創新實力,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
加快探索創新引領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能源、材料等領域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范圍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了更好應對風險挑戰、把握發展機遇,作為國民經濟“頂梁柱”“壓艙石”的國有企業必須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在青島,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融合,國資國企正加快探索。
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增強產業引領力。青啤集團投資6億元打造生物發酵領域國際一流研發平臺,持續深耕菌種研究、風味調控等領域,近年來開發了9大品類70多種產品,上市數量、銷售收入和市場占有率均居行業首位。紅星化工集團推動電子級高純碳酸鋇技術不斷突破,重點應用于高端貼片電容市場。雙星集團2023年推進研發項目180項,申請專利456項,其中,錦湖輪胎VPD技術、低滾阻技術世界領先,多款產品在歐美產品測評中名列前茅。國信制藥自主研發上市的國家級新藥骨化三醇軟膠囊,填補了國內空白,市場占有率位居行業前三。
加快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應用,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城發集團在重慶路快速路建設中運用數字孿生等技術,工作效率提升30%以上,科學壓縮工期近6個月。市政集團在全市首創3D打印鋪設技術,將路面平整度控制到毫米級。華通集團在全國率先探索數據資產價值評價,發布全國首個《數據資產價值與收益分配評價模型》標準,成立全國首個數據資產登記評價中心,華通智研院成為我市首個數據資源入表的實踐案例。澳柯瑪控股集團打造數字化供應鏈生態協同平臺,推動供應鏈模式轉變,榮獲全國首屆“國企數字場景創新專業賽”三等獎。飲料集團96656刺猬網平臺開展新業務試點,打造“城市智慧綠色產品配送平臺”。
加快技術設備改造升級,降低產業發展能耗。國信集團在“國信1號”養殖工船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船體結構、動力系統、減振降噪及養殖系統等,打造深遠海“養殖工船”2.0版,預計提升20%養殖水體,節約能耗超20%。能源集團加快設備改造,全面實施了市域“煤改氣”項目,壓減煤炭消耗1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5萬噸。城運控股集團通過建設數據混合云中心、加大充電樁建設及新能源公交車更新力度,年減少碳排放14萬噸。海灣化學連續三年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的年度重點行業能效“領跑者”企業名單,產品能耗穩居燒堿行業能效“領跑者”第一名,且持續刷新自己創造的能耗最低紀錄。水務集團、青啤集團合力推動“啤酒廢液資源化”技術攻堅取得突破,目前在青啤遍布全國的35家啤酒廠推廣,年減少碳排放1.2萬噸,入選國家生態環境部典型案例。
加碼布局科技創新,產業高質量發展拔節向上。2023年,青島市直企業科技創新投入產出成效顯現,科技成果轉化收入達400余億元,同比增長10.7%;制造類市直企業凈資產收益率達到9.5%,高于同行業良好水平;海灣化學和青啤集團分別入選國務院國資委創建世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名單和省國資委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名單。
激活企業創新動力
今年是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關鍵年、攻堅年,青島正在著力推進實施七個專項工程,確保2024年完成70%以上改革主體任務。
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正是專項工程之一。提升向“新”力、澎湃新動能,打造獨具青島特色的國有企業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范式,是其中應有之義。
圍繞這一目標,市國資委正精準施策、靶向發力,用好政策、用足資金、用力協作,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以國資機制創新,引導激勵市直企業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激活企業創新動力。
完善激勵體系。聚焦提升企業創新動力,一方面綜合運用利潤加回、獎勵加分、考核晉級、精神激勵等方式,打好政策“組合拳”,能給盡給、能用盡用,引導企業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另一方面兼顧對當前投入與長期積累考核并重,對企業年度考核重點提高研發投入強度要求,對任期考核重點突出研發平臺建設、人才培育等方面,推動企業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強化資金保障。發揮預算保障作用,將研發投入資金納入年初企業預算,剛性保障研發投入增幅不低于營業收入增幅。發揮政策牽引作用,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核心團隊工資單列、科技成果轉化收入獎勵等政策,引導企業薪酬分配向科技人員、科技型企業傾斜。發揮國有資本預算資金引導作用,連續三年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列支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支持市直企業的養殖工船、高端化工等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年均撥付資金5億元。
加強部門協同。注重與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民營經濟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相關部門的協同聯動,組織開展“國企民企(專精特新企業)攜手強化科技創新工作座談會”“國企民企(專精特新企業)攜手發展新質生產力務虛會”“科技創新圓桌會議”“青島國企招聘會”“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政策宣講會”等活動,加強政策宣傳、業務指導、交流合作,凝聚力量共同推進市直企業科技創新工作。
一系列政策舉措加持,青島國資國企正在推動新質生產力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2023年,青島市直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同比增長11.7%,6戶企業增幅超過50%,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197個項目,同比增長71%,取得標志性成果53項,獲得市級以上獎項32項。截至目前,擁有研發平臺129個,其中國家級14個,擁有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92戶,國家級、省級“科改示范”企業5戶,科技創新實力整體躍升。
增強城市產業支撐
從人類歷史上歷次重大科技進步,到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發展,無一不是由新技術催生新產業,進而形成新的生產力的生動體現。國有企業要直面激烈的市場競爭,必須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更要依靠科技創新。
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國資委強化考核引導,鼓勵企業在“產學研用金”科技創新鏈條中積極擔當作為,推動市直企業匹配城市戰略,增強對城市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支撐力。
積極打造創新要素聚集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海發集團建設5G高新視頻創新創業共同體,以青島求是工業技術研究院為核心科研平臺,匯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企業等創新要素,圍繞視頻設備、顯示終端等領域,實施12項關鍵技術攻關,32項產品實現市場化推廣。國實集團聯合中國海洋大學等30余家單位組建海洋物聯網科技成果轉化聯合體,形成“頭部企業+研發平臺+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加快培育“海洋物聯網”科技領軍鏈主企業和特色產業集群。
建設運營專業園區,引進產業鏈創新鏈龍頭企業。城投集團投資6.07億元建設集成電路先進裝備園,引進半導體裝備制造領域頭部企業并落地投產,有效提升區域產業承載和集聚能力,推動我市集成電路產業鏈“建延補強”,投資建設的城鑫零部件科技產業園,圍繞奇瑞汽車、一汽解放、一汽大眾等頭部企業,已引入14家上下游配套企業落地項目園區,一期入駐率達95%。海發集團投資16.4億元建設海創中心、引進京東方(青島)創新中心等重點產業項目,5G高新視頻實驗園區集聚科明數碼數字智能青島總部、訊飛幻境等100余家新興產業企業,助力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高創資本建設儀器儀表產業園,引進31家企業,年收入近4億元。目前市直企業管理的園區共服務支持21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涉及集成電路、海洋經濟、軟件信息服務等多個領域。
加強資本運作,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市國資委研究制定基金管理辦法,支持市直企業圍繞企業主責主業、科技創新攻關領域等發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目前市直企業管理的基金中有23支基金投資33億元,支持思銳智能、以薩科技等60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高成長性企業,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同時,組織市直企業開放24個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在需求端發力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落地。
面向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青島國資國企只有迎難而上、持續創新,才能不斷提升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作用,積蓄競逐新質生產力的底氣和實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