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700億!青島這份 “成績單”,成色十足
在科技創新引領成為“一把手工程”的當下,如何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共同的發力點。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為“十四五”收官之年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全方位勾勒出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路徑。其中,“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政策和市場服務,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資產單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加快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和行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等一系列方面被重點提及。
衡量科技成果轉化效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技術合同成交額。它可以直觀地展示一個區域的源頭創新水平、科技成果轉化情況、技術市場活躍程度等方面。
根據全國技術合同管理與服務系統的技術合同統計,2024年全年,青島技術合同成交額為709.58億元,同比增長12.21%。
在青島加快構建創新型產業體系的當下,這份“成績單”,讓我們看到青島科技成果轉化的“成色”越來越足。
01
源頭創新,高校持續發力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這一點,在技術合同成交額方面也一以貫之。統計顯示,青島企業技術交易主體地位穩固,輸出和吸納技術總量實現持續增長,兩類成交額居于各類主體首位。作為源頭創新成果輸出和轉化的“主力”,青島高校近幾年屢屢亮出“大手筆”。
2024年,有4所青島高校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均超過了億元,依次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和青島農業大學。
去年落地西海岸新區的高端鉆采裝備研發生產基地項目,關鍵技術來自中石大肖文生教授團隊。項目主要建設永磁電機直驅式鉆采油氣裝備的研發及生產基地,建成后年產值預計超5億元,年納稅超5000萬元,將有效改善我國斜井、水平井以及高黏稠井開采難度大、成本高的現狀。山科大近3年來,學校有300多名教師提交了創新創業申請,有近400項科技成果實現技術應用和成果轉化,轉化合同額超過1.5億元。
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青科大模式”知名度頗高。近年來,學校高性能鋰電用系列化學品項目成果轉化合同金額7.7億元,創山東校企合作項目單筆金額之最;教授尹海山的技術在中策橡膠“變現”,解決了困擾企業多年的技術難題,為企業增加了42.9億元銷售收入。
在農業領域,青農大的“精耕細作”也收獲頗豐。去年,該校楊建明教授團隊關于光合固碳細菌綠色合成高值化合物的專利所有權“賣出”了100萬元,創造了全省相關領域專利單筆轉讓金額的最高紀錄。
此外,按合同類別來看,技術服務合同、技術開發合同仍是技術交易的主體,加起來占比超九成。
按技術領域統計,合同成交額居前三位的仍是先進制造、新能源與高效節能及電子信息領域。其中,先進制造領域技術交易總量持續占據青島技術合同成交額首位且保持上升態勢,占比過半。
02
打通關鍵環節,青島“新招”頻頻
打通轉化鏈條中的堵點,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青島近年來“新招”頻頻。
去年開展的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專項行動,青島通過建立跟蹤對接機制,對全市科技成果進行“大摸底”。組建的52個服務專班全部下沉到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成果產出“一線”,累計征集成果和需求4100余項,促成“校企牽手”合作775項。
在這個過程中,青島2000多名技術經紀人就像“毛細血管”,常態化面向重點高校院所機構和企業,成為成果和需求征集的重要推動力。
海洋科技大市場舉辦“青島好成果”月度路演,青島首次試點“4V1”技術經紀人組團服務模式。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要找到鏈條中的“薄弱之處”進行“補強”,降低轉化過程中“脫鉤”的風險。因此,青島在概念驗證平臺、科技金融灌溉等關鍵環節發力。
以最高2000萬元支持概念驗證平臺建設,青島的力度堪稱全國領先。去年,覆蓋生物醫藥、海洋裝備、新能源、智能家電、合成生物、醫療器械等領域的13家概念驗證平臺備案。這些平臺立足科技創新“從0到1”過程中的“0.8”階段,進行早期概念驗證,以判斷技術成熟度、未來路徑及市場是否可達。
科技創新始于科技、成于金融。去年,青島出臺了科技金融專項政策,深化科技資金“撥改投”改革,構建了多層次、專業化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來自市科技局的統計顯示,青島已累計幫助企業融資超過800億元。 青島還建成啟用海洋科技大市場,打造全國技術交易服務新樣板,目前已衍生孵化企業42家,促成技術合同交易超億元,促成投融資超2億元。
03
科技成果轉化的青島路徑
當前,青島聚焦加快構建“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對科技成果轉化提質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去年出臺的“科技強市行動計劃”明確,青島技術合同成交額到2028年要超過1200億元。
為進一步推動創新成果更好地轉化,青島出臺十條改革措施,提出實施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創新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使用方式、推行“先使用后付費”制度等舉措,從創新體制機制、用好關鍵群體、聚焦關鍵環節、突出城市特色等方面,為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改革做出指引。
在去年的“新招”初見成效的基礎上,青島今年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將持續發力,力爭走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青島路徑——
深化科技成果轉化質效提升專項行動,發揮青島能源所產研對接專班示范效應,對52家重點高校院所機構和191家省級以上科創平臺進行跟蹤對接。
支持領軍企業牽頭,圍繞“10+1”創新型產業體系組建創新聯合體;引導科技企業、社會資本聯合高校院所機構,建設30家左右概念驗證平臺和中試基地。
運用碩果金、政府引導基金、產業基金等手段,引導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早期介入、長線投入成果轉化。
深化十條改革措施落地,從制度層面解決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等問題;發揮科技獎勵導向作用,把應用、轉化、產業化等作為評價成果的重要標準。目光向外,青島還要積極鏈接京津冀、長三角等中國創新要素最為集聚的區域,“北下南下”地拓展創新鏈聯動。例如,用好去年揭牌的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青島研究中心、顛覆性技術青島孵化中心,遴選顛覆性技術創新項目落地青島,實現優質成果的本土轉化,促進創新要素在京津冀青之間流動和共享。
(記者 耿婷婷 編輯 趙笛 制作 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