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優居” 青島“好房子”到底長啥樣?
青報快評 |“好房子”新解
“好房子”到底長啥樣?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給出明確定義,即“安全、舒適、綠色、智慧”。
人們對“好房子”的追求,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標準,但其核心要義都離不開居住品質。“好房子”是安全、舒適、綠色、智慧四位一體的居住空間,其中,安全舒適是第一要素,綠色智慧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升級。換句話說,好房子一定是要質量好性能優,既能讓居民住得健康舒適,又能為居民省錢、為社會節能。這種從四個維度涵蓋住房物理屬性的定義,既勾勒出了“好房子”建設的鮮明特征,也精準回應了當前社會的民生期待。
“好房子”是“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優居”的具象表現。當前,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經超過40平方米,市場供求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對住房的需求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提升住宅建設標準、提高居住生活品質勢在必行。“好房子”便是順應時代需求的實際行動。目前,圍繞“好房子”的建設,從中央到地方,都已經展開了相應部署和行動。比如,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表示,將修訂相關標準,把層高標準提升至“不低于3米”,雖然只是增加了20厘米層高,但會大大提升居住空間品質。再比如,青島在全國率先編制的《青島市“好房子”建設技術導則(試行)》,給今后一段時期建設的“好房子”設置了五項指標,讓“好房子”變得可觀、可感、可觸。
建設“好房子”也是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內在需求。房地產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行業,經過高速發展時代,當前市場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改善型住房需求日益突出,整個行業也由過去拼速度、拼規模,向拼品質、拼功能轉變。建設“好房子”正是企業主動轉型贏得市場的關鍵法寶。當然,這個“好房子”并不單純是傳統意義上的“高端產品”,而是指整體市場品質,正如相關負責人所說的“不同的面積、不同的價位都有不同的好房子。”以保障房為例,過去通常被認為品質欠佳,如今有了“好房子”標準,其產品力與時俱進。比如,青島開封路保障房項目,從戶型設計到小區配套,完全是按照“安全、舒適、綠色、智慧”標準來打造的,這種“把保障房建成‘好房子’,政府的民生工程先帶頭”的做法,值得其他城市學習借鑒。
另外,“好房子”不僅只是針對新建住房,存量房也同樣要改造成“好房子”。在同一場記者會上,倪虹還提出,要結合城市更新,采取多種方式,把老房子想辦法改造成“好房子”。同時要求把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舊小區,納入城市更新改造范圍,因地制宜實施改造。很顯然,受制于客觀條件,老房子的“好”標準,不能完全等同于新建住房;同樣,每個城市、每個小區的房子,現狀也都不一樣,只有“量體裁衣”,才能最大程度滿足各類群體真實需要。比如,在2024年青島433個老舊小區改造中,有的小區增加了綠化面積和公共設施,有的小區則健全了醫療、商業等便民設施。無論哪種,其背后都是盡可能讓人們過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景。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加快建設“好房子”,是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方向,也是民生福祉更有品質的必選動作。(鞠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