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對了賽道!“無人區”十年探路 青島特銳德迎來“最好的時代”
對話青島企業家 |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德翔:
“無人區”十年探路,終迎“最好的時代”
剛剛過去的蛇年春節,于德翔比前些年輕松了許多。
1月中旬,特銳德發布業績預告:2024年度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幅將達到70%至90%。電力設備“智能制造+集成服務”及電動汽車充電網兩大板塊盈利能力均顯著提升,尤其是充電網業務,經過此前十年布局積累正加速步入收獲期。
“跟前九年的感受完全不一樣了,最痛苦的前期階段已經過去了,沒那么緊張、有壓力了。”于德翔說。
2004年,特銳德成立,專注于戶外箱式電力產品的集成設計與研發生產。2014年,特銳德進軍充電行業,成立特來電。不同于當前充電行業的“確定性”,十年前的充電行業對民營企業來說還過于“前衛”。十年間,特來電幾乎是在“無人區”中摸索前行,將民營企業創新的闖勁和韌勁展現得淋漓盡致。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特來電運營公共充電樁73萬臺,位居全國第一?。
近年來,隨著全球能源革命加速,我國提出“雙碳”目標,能源行業步入發展的“黃金時代”。蓄力多年,特銳德也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十年內看不到天花板。”在電力行業干了幾十年的于德翔對未來十分有信心。
不過,作為一名企業家,于德翔始終保持著危機感。盡管特銳德成立才20年,與很多企業相比仍是一家十分年輕的企業,但于德翔仍然會擔心公司上下失去創業的活力和拼搏的勁頭,最終被時代拋棄。因此,他將2025年定為特銳德的“突破”年,用來提醒并推動公司上下大膽走出舒適區,實現新發展。
“如果當時不做,就沒有機會了”
截至2024年底,特來電運營公共充電終端超過70萬臺,其中直流充電終端超過42萬臺,累計充電量突破370億度。其中,2024年全年充電量超過130億度,同比增長達到40%。就在今年1月16日,特來電累計充電量再次跨上新臺階,突破400億度。
突破第一個100億度,特來電用了7年時間;突破第二個100億度用了1年零7個月;突破第三個100億度用了11個月;突破第四個100億度則僅用8個月。充電量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刷新紀錄,折射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也是特來電“十年磨一劍”的最好注腳。
相較于客戶群體和商業模式都較為穩定的電力設備業務,充電網業務是近些年于德翔投入精力較多的。
作為為電動汽車配套的基礎設施,充電樁和充電網行業自發展之初就被“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困擾。因此,在我國發展電動汽車之初,充電基礎設施均由央企建設。直到2014年前后,特來電闖入充電行業,成為第一家民營充電企業。
“我們不僅堅信電動汽車未來會發展,而且堅信一定會實現大規模發展。”于德翔說。特來電甚至對電動汽車到2030年的保有量做出了大膽預測,在展廳內畫出了一條令當時很多人難以認同的上揚曲線。“很多人說我們胡說八道。現在來看,雖然具體數據有出入,但快速增長的趨勢是基本一致的。”于德翔說。
然而,比看到趨勢更難的是堅持在這一趨勢中走下去,這也是企業家區別于普通人的重要特質。充電行業沒有互聯網式的“造富”神話。在于德翔看來,行業未來的發展潛力一定來自規模,必須在前期搶先進行規模化布局。但與此同時,充電又是重資產行業,規模化布局需要的巨大投入,在電動汽車達到一定保有量之前,很難收回成本。
在發展的前九年,特來電一直加大研發和運營投入。一些在特來電之后不久入局的企業已經看不到身影。“那段時間是非常痛苦的。但如果當時不做,就沒有機會了。”于德翔說,充電是一種基礎設施,想要依靠后來居上成為“黑馬”幾乎是不可能的。
經過十年發展,特來電就如同完成了所有學業,到了大展拳腳的時候。
“我們創新什么,市場就需要什么”
作為充電行業首家實現盈利的企業,特來電日益增強的盈利能力,既來自不斷攀升的充電量,也來自SaaS服務、微電網、虛擬電廠等增值業務的快速發展。
這樣的商業模式所依托的是特來電自創立之初就堅持走的充電網技術路線。當前,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及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持續提升,具有“看天吃飯”特點的新能源發電如何更好消納、電動汽車充電如何不給電網造成過大壓力等成為問題。有了充電網,新能源汽車就能變身“大號充電寶”,實現高峰時放電、峰谷時充電。
如今,充電網已經成為業界公認的發展方向,國家在宏觀層面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但在十年前充電行業剛剛興起時,充電網只是在專家研討時才會出現的名詞,行業做的都是最簡單的充電樁。特來電是第一個在充電網上“吃螃蟹”的企業。那時,于德翔頻繁出現在各大行業論壇的演講臺,為的就是宣講充電網的概念和這種技術路線的優勢。
在充電網技術支撐下,特來電還在業內率先實現了對電動汽車充電的安全防護,即通過充電場景檢測電動汽車電池的安全,目前已經為保險公司提供相關數據服務。
“我們在充電網上的技術創新幾乎都是‘從0到1’的,整體領先行業大概3到5年,但投入也是最多的。”于德翔說,“如果不做首創、原創,而是跟著別人走,至少能省下30%的錢。但我們不覺得這個錢花得冤,現在才做的話就跟不上中國電動汽車大規模發展的步子了。”
充電網業務不是孤例。特銳德自成立以來,就對做什么樣的創新有十分清晰的思路。在特銳德的展廳里,“我們創新什么,市場就需要什么”一排字被掛在十分醒目的位置。換言之,特銳德的創新不是一味迎合當下的市場需求,而是要依靠團隊的前瞻性和對未來產業技術的把控,引領產業發展,引領市場需求。
特銳德起家的箱變業務也一直遵循這樣的發展之路。特銳德創立之初,正值高鐵大發展之時,特銳德創新開發了高鐵遠動箱變,被應用于青藏鐵路。在建設高鐵京津線時,行業為高鐵通訊信號系統和供電系統的安全可靠性犯難,特銳德聯合多個行業研發機構,開發了穩定的供電系統。近些年,新能源發電蓬勃發展,特銳德為新能源發電企業研發了大容量大功率的箱式變電設備。
目前,特銳德的智能箱式變電站產品在鐵路市場一直保持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地位。推出的高鐵遠動箱變、110kV(千伏)模塊化智能變電站、35/110kV(千伏)車載箱變、220kV(千伏)箱式升壓站等多款產品均被權威機構鑒定為“產品世界首創、技術水平國際領先”。
“唯有團隊的能力是學不來的”
企業家比普通人更早捕捉到機遇的同時,也往往比普通人更具危機意識。
“突破”二字最早被提出,是在特銳德2024年年會上。這是于德翔對公司上下所有員工的一次“喊話”,提醒團隊要始終保持創業者的心態,敢于挑戰、敢于拼命,也由此拉開了特銳德第三次創業的序幕。
似乎很多企業都有每十年開啟一次創業的傳統。但與很多企業不同的是,特銳德不希望創業帶有太過濃厚的企業家色彩,而是要依靠團隊為企業領航。
在于德翔看來,企業的成功需要團隊與管理者的長期協作,但失敗往往始于管理者的一次關鍵決策失誤。企業要成功往往需要老板帶領團隊努力很久,但失敗卻極有可能因為老板一個錯誤的決定就輕易導致。“企業失敗90%以上是老板的原因。團隊可以幫助老板彌補缺點和不足。”他說。
事實上,這兩年于德翔甚少接受媒體采訪,也是出于“靠團隊,而不是靠舵手”的原則。于德翔說,每年“十一”之后,高管們都會花三個月時間研討發展戰略。“經常是在‘吵架’。通過爭論,大家明確目標,達成共識,規避掉了很多戰略風險。”于德翔表示。
當遇到大項目,特銳德絕不是由老板一個人拍腦袋決定,而是由專業部門判斷,在開會集體討論,充分發表個人意見的基礎上,找到一個最佳的規避風險的路徑。
特銳德會定期舉辦高管民主生活會和中層反思會。在民主生活會上,經常有高管會“批評”于德翔,于德翔也會欣然接受并做出反思和改進。為了讓團隊更好成長,特銳德推行總裁輪值制度,給更多年輕人機會。在激勵機制上,建立增利分享機制,進一步提升團隊積極性,每年增利部分的30%至40%直接由團隊和員工分享。
“好的技術、好的商業模式都可以學,唯有團隊的能力是學不來的,所以我們未來最大的努力方向,除了產品和技術之外,就是打造超越競爭的團隊核心競爭力。能夠不斷挑戰自己、超越自己,團隊就沒有競爭對手了。”于德翔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