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個業態“混搭”,“潮”起老城正青春
在老城體味“潮”生活,已成為青島Citywalk最時髦的打開方式。
夏日老城的熱鬧,來得要早些:早晨8點,劈柴院的鐵鍋嗞嗞作響,金黃酥脆的鍋貼、香氣四溢的烤魷魚挑動著行人的味蕾;手提袋裝啤酒的年輕人三五成群,在斑駁的磚墻前定格著獨屬老城的松弛感;而那些深諳“流量密碼”的潮人,早已按小紅書上的攻略精準“卡位”,直奔心儀的網紅店。
待華燈初上,這些青春的身影又轉場至街角的酒館、劇場,搖晃的酒杯映襯著暖黃的燈光,脫口秀演員的妙語引發陣陣笑聲。也有人選擇在街邊駐足,聽一曲吉他彈唱,任海風輕拂,將島城夏夜的愜意揉進記憶。
細察之下,圍繞聚合“業”、打造“場”的探索和嘗試,青島歷史城區已初步實現潮流場域再造,310個涵蓋餐飲、民宿、文創等領域的業態集聚。百年里院變身演藝場、老字號和新國潮碰撞,“業態混搭”的化學反應催生出由內而外的時尚蛻變,傳遞出老城復興的核心邏輯:能留住年輕人的地方,自然會生長出未來。
如今,青島歷史城區發展正迎來關鍵轉折——從歷史建筑修繕、業態招引邁向街區全面提質運營。但無論敘事如何演進,以潮趣業態與“Z世代”展開持續對話始終是核心命題。
業態多元,老城更“潮”更耐逛
從大數據及線下調研的客流分析來看,當前青島歷史城區主流群體為18至35歲的人群。百年老城何以成年輕人新寵?答案藏在“不按套路出牌”的潮趣業態中。
“這里的文創產品既精致又充滿創意,讓人愛不釋手。”在C^3文創西廠的馬賽克水池邊,來自寧夏的游客孫倩倩正興致勃勃地用漁網捕撈毛絨海鮮玩偶。這家于今年“五一”假期新開的設計師文創集合店,旺季日均客流千余人,創意冰箱貼單日銷售量最多時超500個。
轉角處的太興里,帶嗨靜音酒吧正顛覆著傳統的夜生活體驗,一經開業便迅速走紅。“我們想營造一種奇妙的場景轉換體驗,戴上耳機是震撼的私人音樂空間,摘下來則回歸咖啡廳般的安靜氛圍,朋友可以自在聊天。”主理人孫帥闡述他的理念——“我們不是在經營酒吧,而是在創造一種全新的社交體驗”。
“年輕人已不滿足于‘到此一游’,而更期待在旅途中獲得獨特的文化體驗和情感共鳴。”正如C^3文創西廠市場部負責人周玥琦所說,這種新消費趨勢,正在重塑老城的商業生態——200米長的銀魚巷里,潮牌首店集聚;萬物潮·CHAOS把老字號和潮玩IP塞進同一個次元,品牌快閃、藝術展陳、微綜藝拍攝等多維場景“一鍵切換”;三江里五步一個小店,“小而美”的創意空間激發著年輕人的探索欲望。
百年中山路,從未停止對于時尚和潮流的追尋。在歷史城區長周期的運營中,新與舊的磨合不斷上演,打破邊界、加速迭代仍是街區發展的必然趨勢。
“上合國家旅游文化體驗館、奇幻海世界、經典奧特曼主題展……今年上半年,街區新開發運營的特色商文旅項目近30個,拉動人氣持續升溫。”市南區歷史街區建設運營中心產業部段立軍介紹,下半年,街區還將引進網紅餐飲、國潮文創、藝術體驗、潮玩零售等業態。大鮑島街區入駐率也已超九成,將轉向精細化提升階段。
從棧橋北上,深入老城腹地,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業態鋪展開來。正是這種差異化定位和協同發展,形成老城的潮流場域。上街里銀魚巷玩轉潮流,劈柴院主打餐飲,海誓山盟廣場聚焦婚戀;大鮑島南片創意零售、博物展覽等業態集聚,休閑氛圍“拉滿”;大鮑島北片品質宴請、特色民宿等夜經濟入駐,為游客帶來“夜游里院”的獨特體驗。
未來,上街里將實施黃島路、曲阜路和劈柴院北區等煥新工程,加快培育以影視產業、婚戀產業、藝術體驗等為主題的特色街區。大鮑島高密路芝罘路區域將打造酒吧聚集區,引入“樂動鮑島”夜間音樂派對,以燈光秀和演出激活夜游;北片則培育“鮑島食里”品牌,這些不斷迸發的創意在獨具個性的創意空間上無限疊加,助力老城鎖定“年輕力”。
場景再造,老城成“超級接口”
34.26萬平方米——這是青島歷史城區已開業運營面積。但在這個可見的數字之外,青島歷史城區正以“超級接口”的開放和包容,持續突破物理空間,鏈接資源,再造場景,豐富老城的潮流敘事。
日前,青島歷史城區正緊鑼密鼓地籌備第35屆青島國際啤酒節。這是啤酒節首次開設老城會場,將圍繞食、游、購、娛4個主題策劃實施20項活動。屆時,啤酒文化將與歷史場景深度融合,游客可以一邊品酒,一邊漫步老街巷,體驗“一步一景、一店一故事”的獨特魅力。沉浸式“百年中山路”主題秀、光影秀、巡游舞隊等將輪番上陣,“食、游、購、娛”各主題活動不間斷,打造“白天暢飲、深夜狂歡”的全時段體驗。
去年歷史城區的“現象級”活動——里院喜劇節也將在下半年重磅回歸。脫口秀、即興喜劇、互動游戲等輕量化、高參與度的活動將陸續登場,為游客帶來一場喜劇盛宴。
不同的是,今年的喜劇節不只逗樂,運營團隊還嘗試讓快樂“變現”,推動喜劇節從單純做活動向全域文旅生態轉型。比如,聯動周邊咖啡館、民宿推出“喜劇套餐”,開發“喜劇市集”“喜劇夜游”等復合業態,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加快“里院喜劇節”IP化運營與衍生開發,推出專屬IP形象及文創,將里院喜劇節固化為城市文化新名片。
“啤酒節與喜劇節,一個喚醒味蕾,一個點燃笑聲,為老城注入活力,帶來流量。”在青島市民俗學會副會長、青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馬光亭看來,啤酒節用升騰的煙火氣激活街巷,喜劇節以互動表演打破舞臺界限,這些IP節慶與老城相互激活、生發、成就,使老城不僅是靜態的文化容器,更成為可觸摸的生活現場。
大型IP活動帶給老城的是一場全民狂歡和流量爆發,但“爆紅之后如何長紅”的深層命題仍值得探究。尤其是在歷史城區業態煥新和街區規劃日漸成熟的當下,如何實現流量“精準滴灌”,已成為新業態扎根生長的關鍵所在。
在這場精細化運營的實踐中,青島海源里商業運營團隊探索常態化開展“小而精”的社群活動,以“大活動引流小社群沉淀”的模式,實現“細水長流”。“‘公域流量’的轉化有限,為了精準賦能商戶,我們聯合商戶發起付費制新品品鑒、手作等活動,在平臺發出邀約成團,少則五六人,多則二三十人。活動結束后組建社群,并定期在群內分享新品,從而形成持續互動的私域陣地。”其負責人王朝偉解釋,因為有付費門檻,所以能篩選出真正愿意為品牌停留的“同路人”,轉化率自然就高。
目前,通過社群賦能主理人計劃,青島海源里商業運營團隊已幫助趣奇家、銀璃子等商戶建立起社群私域,推動街區商戶聯合舉辦品酒會,并與主理人共創香事雅集、摜蛋放肆嗨、非遺趣探所等優質社群活動IP。“我們的目的是搭建一個持續生長的體驗平臺,通過它,人與人可以深度共鳴、產生鏈接。”王朝偉說。
更新“外溢”,老城潮范兒新生
青島歷史城區的更新浪潮正形成“漣漪效應”。
漫步中山路,改造中的百盛商場已現雛形。建筑原本厚重的外墻被輕盈的鋁板線條勾勒,全景落地玻璃如同精心設計的畫框,將老城勝景納入——置身6至8層西南角,可遠望碧海上的海上皇宮;在4至8層從東側眺望,天主教堂的雙塔尖頂與觀象山的天際線相映成趣。
這不是簡單的立面翻新,而是建筑與城市、游客與景點的空間對話。“項目在改造之初就確定了要通過削減建筑視覺體量感,增加通透性,從而讓游客的購物體驗升級為沉浸式的城市漫游。”項目施工方相關負責人說。
百盛的煥新不是個例。如今,中山路片區歷史建筑的業態招引相對成熟,承載著城市記憶的東方貿易大廈、麗達奧萊等老牌商業地標都開始求變,街區“二次更新”進程加速推進。
透過這些自帶文化基因的項目,我們可以看到一條區別于傳統商業的全新路徑——通過深挖城市文化記憶、打造人文體驗場景,實現商業更新與文化傳承跨界混搭,從而與歷史城區流淌的潮流時尚氣息相融。
比如,中山路百盛在建筑外觀融入歷史城區的同時,還考慮如何打通業態經脈,打造與商圈時尚定位相匹配的業態組合;東方貿易大廈將立足片區發展實際,打造集辦公、休閑、文化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會客廳。
“目前,我們已對接專業商業策劃運營團隊,洽談儲備商戶2400余家,完成近8000平方米載體招商,占比35%,預計今年老百盛就能以‘上街里MALL’商業新地標形象亮相。”市南區歷史城區保護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說。
更新還在“外溢”。在離中山路片區千米外的無棣路街區,一場大型藝術療愈共創體驗展《我曾給情緒寄過信》正在舉行,這是波螺油子藝術谷聯合藝術療愈大師首次將藝術療愈搬到公共空間。這種針對青年群體的大型策展,在這里月月都有。
由此可以看到,以中山路片區為核,更新正不斷拓展延伸,以期通過片區聯動加速歷史城區“破繭成蝶”。
“與大鮑島的熙攘不同,館陶路可瞄準‘閑適風格’,實現德式建筑與文旅體驗深度融合。歷史城區各街區應差異化發展。”入駐館陶路的青島推瓦文旅創始人王飛的觀點與歷史城區更新的核心邏輯不謀而合:既要引領潮流,也要保留獨特調性。
事實也是如此。從館陶路街區有機融合慢生活業態、特色餐飲、創意零售,打造沉浸式街區,到無棣路街區以“波螺油子”為文化IP,引入具有審美特色的主理人品牌和設計師品牌,打造藝術社區和精致的煙火氣,再到上海路-武定路歷史街區變身多元文化消費體驗區,這些街區各放異彩又相得益彰。
“潮”起老城,跨界共生。老城的青春故事才剛剛起筆,未來可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瑞新 曹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