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是上海市人類精子庫成立兩周年,李錚表示,他們向有關媒體提供含有上述數據的新聞通稿,本意是想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和理解捐精的意義。目前,上海人類精子庫仍在正常運轉。
事實上,媒體報道確實帶來了這一積極效果。記者在人類精子庫那狹小的辦公室看到,當天,至少有3名準備捐精的志愿者
正拿著取精瓶和醫生溝通。李錚說,最近來捐精的志愿者多了。
志愿者捐獻的精子不合格,是否就意味著他們喪失了正常的生育能力?這是人們心中的一大疑問。李錚對此進行了說明:“精子庫對于捐精者的要求苛刻,這主要是因為精子庫儲存精液必須進行低溫冷凍和解凍復蘇這個過程,密度低、活動能力弱的精子往往在解凍后就無法達到受孕的要求。”
但他強調,精子質量達不到精子庫的要求,并不是說捐精者不具備正常的生育能力,只是說明合格的捐精者身體狀況非常好。
每年1%的下降速度
不過,過低的捐精者合格率,仍然令李錚深感不安。在他的觀念中,這至少表明精子質量下降已成既定事實。尤其讓他擔憂的是,目前精子庫的捐精子人群主要來自在校大學生,約占總人數的85%。而依常識而論,這是一個相對純潔的群體,精子質量相對較高。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所提供的相關數據早已證實了這一趨勢的存在。1998年,該所對1981
至1996年這16年間公開發表的,來源于北京、上海、天津等39個市縣256份文獻共11726人的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精液質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一個明顯表現是,精子總數降低了30.6%。
調查發現,農村人口精液質量高于城市,工業化程度越高的地區精液質量越低。精液質量下降也出現了低齡化的趨勢。
與此同時,精子質量也在悄然衰退。據調查提供的數據,精子活動率和正常形態精子的比率分別下降了10.4%和 8.4%。
對于精子質量的下降,博康生殖醫學醫院男科、泌尿外科主任醫師陳慶華教授更是直言不諱。據他介紹,博康醫院每天接診的患者中1/3患了不育癥,男性少精癥、無精癥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國外的許多研究數據也支持這一結論。1992年,丹麥學者尼爾斯·莎巴克博士綜合了21個國家近1.5萬人的研究報告后發現,1938年到1990年,男性精子數目降低了40%以上;精子密度下降了一半,平均每年下降1%。
精子質量不斷下降,會不會導致人類生育力和生殖功能下降?科學家們的意見頗有些分歧,但大多數專家都認為,僅憑目前一些數據下此結論顯然為時過早,至少是不夠嚴謹。
“精子庫采集的主要是大學生的精液,然后根據這些人的不合格率來分析男性生殖能力,這個做法本身就有待商榷。合適的做法應該是采集有生育史男性的精液,因為他們已經證明了自己有生育能力。”中國性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常委馬曉年說。
在馬曉年看來,要得出真正值得信賴的數據就要用科學的手段,比如做一個十萬分之一的取樣調查,逐年監測這些試驗對象的相關數據并進行分析。在國內,這樣的調查至少需要上億資金,但這種沒有產出效益的科研項目很難得到資金。
誰是元兇
根據媒體的公開報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精神壓力和環境污染,是造成精子質量下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