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錚等人正在進行的一項科研調查中,生殖道感染的因素已經最先被確認。他們的這一發現,在27歲的江蘇人小仇身上得到了驗證。
小仇在上海做油漆工已有6年,結婚四年尚無子息。醫生檢查后診斷說,他因支原體和衣原體感染(屬于生殖道感染
)引發慢性睪丸炎和附睪炎,影響了精子的生成、精子活力和
精子運輸。
北醫三院的泌尿及男科學博士洪鍇則把目標鎖定在“鄰苯二甲酸酯”上。這是一種能起到軟化作用的化學品,常作為化工添加劑而存在,普遍應用于玩具、食品包裝、乙烯地板、壁紙、清潔劑、潤滑油、指甲油、頭發噴霧劑、香皂和洗發液等數百種產品。
洪鍇研究發現,鄰苯二甲酸酯可干擾內分泌,使男性精子數量減少、運動能力低下、形態異常,甚至導致睪丸癌。
事實上據洪鍇分析,影響精子質量的因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汽車尾氣、煙、酒,又比如過高的溫度、輻射和毒品等。目前人們掌握的一些證據也證明,環境污染與生物繁衍危機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某些化學物質是一些兩棲類、魚類、鳥類種群生育力下降、退化乃至滅絕的直接元兇。
但馬曉年認為,盡管一部分環境因素確實會影響精子質量,兩者間的因果關系仍然有待進一步證實。“一是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歷來很少,二是很多這方面的分析明顯不夠科學,比如說時下比較流行的手機輻射會影響精液或精子質量的說法就不嚴謹,因為沒有收集手機未出現之前的數據,也就無從對比。”馬曉年說。
男性其實更脆弱?
在科學家探討的范疇內,人類精子質量的下降,同時也引發了對另一個長期被忽視問題的反思,那就是對男性健康,特別是男性生殖健康的擔憂。
中國性保健協會的數據顯示,單從生殖健康角度統計,目前我國有25%的男性有性功能或性心理障礙,10%的夫婦有不育不孕癥,成年男性性病患者達6.5%。在40歲至70歲的男性中,患有勃起功能障礙的比例占到了一半以上,而能夠主動到醫院就診的患者不到十分之一。
性保健協會秘書長粟衛國認為,男性的這種做法其實和社會對男性健康問題的態度一致。
人類早在1677年就發現了精子,比發現卵子要早一個半世紀;但婦產科在100多年前就已經成為獨立學科,男科遲至上世紀70年代才得以實現。在中國,直到1995年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成立前,男科學一直隸屬于泌尿外科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