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蘭(右一)陪同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副社長加藤誠(右二)參觀即發技術中心 即發集團董事長陳玉蘭陪同日本客人參觀即發面料展廳 走出國門 讓即發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1981年初,受出口配額限制,企業主導產品勞保手套一度停產,企業又一次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 1982年12月15日,身為廠長的陳玉蘭身負200多名職工的重托,帶領三名技術人員踏上了日本之旅。這是她第 陳玉蘭一行來到日本的白鳥纖維株式會社,學習工藝手套加工技術和生產管理。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她考察了大阪等市場,才真正覺察到中國生產技術落后的一面,這使她產生了一個樸素但很有遠見的想法:一定要用最好的設備,開創來料加工之路。于是,她開創性地引進先進的技術管理和設備,在山東省工藝進出口公司的幫助下,與白鳥株式會社開展工藝手套來料加工合作。 1987年,陳玉蘭覺得單作東歐一個市場太過單薄,于是前瞻性地提出進軍日本市場的設想。在嘗試成功的基礎上,又一次歷史性的機遇出現了。這便是1987年,國家提出實行“撥改貸”,對輕紡出口重點項目采取招標制,這是中國經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重大步驟,也是即發騰躍的又一臺階。 1987年,即發爭取到國家“撥貸款”資金,建立起織漂縫一體化的工廠,當時商業貸款利率高達10%,而“撥貸款”利率才3.1%,大大減輕了企業的負擔。同時利用日本政府提供的“黑字還流”貸款,大量從日本購買先進的針織設備,產品轉型、升級,及時從東歐轉向日本市場,避免了因東歐劇變帶來的影響,闖出了一番新天地。 1993年7月,陳玉蘭與法國客人洽談業務。 1993年,即發第一個合資項目舉行簽字儀式(與世界500強企業日本伊藤忠商社合資) 1994年7月,陳玉蘭陪同毛里求斯客人參觀發制品生產車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