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浙江滕頭村黨支部副書記劉松江建議重慶要注重生態環保: 既要金山銀山 也要綠水青山 在上海世博園浦西區城市最佳實踐區,有一方1300平方米的“鄉村”小天地———滕頭案例館。作為上海世博會惟一參展村莊,世界十佳和諧鄉村、浙江寧波滕頭村代表了中國農民和世界各國農民所在的農村。 昨日,滕頭村黨支部副書記劉松江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滕頭最大的成 劉松江說,來過重慶幾次,深刻感受到這座城市發展很快,尤其是城市綠化,讓人眼前一亮。上世紀80年代,他在沙坪壩一帶,看到周圍的山頭還大多是光禿禿的,經過“森林重慶”建設,荒山披上了綠裝。 “在農村也一樣,樹多了,這是可喜的現象,不過最可貴的是能夠長期持續下去。”劉松江說,村經濟要發展,必然要引進業主、引進項目,不過在引進項目時一定要考慮環保,如果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改造治理的成本會很高,有時往往得不償失。 劉松江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滕頭就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村級環保委員會,對招商引資項目實行一票否決制,目前已否決50多項環保不達標項目。雖然損失了這么多項目,但這并沒有影響滕頭的發展———去年,該村經濟總量達40億元,利稅4.2億元,全村343戶830人,人均純收入達2.4萬元。 他認為,生態環保也是一項生產力。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不再向往大城市,而更愿意去鄉村。環境優美、干凈整潔的村莊自然成為休閑娛樂的首選。2001年,滕頭就成為國家4A級鄉村旅游景區,今年4月更升級為5A級景區,要進村參觀,先要交50元一張的門票錢,去年僅門票收入一項就達2630萬元。而配合鄉村旅游,滕頭將現有土地集中規模經營,種植新奇水果、蔬菜供市民采摘。去年,該村700多畝土地收益3500萬元,每畝地收益達5萬元。 從“門面經濟”到專業市場 ——解讀沙坪壩區覃家崗鎮新立村模式 一大早,坐落在沙坪壩區的馬家巖建材專業市場已是熙熙攘攘,一片喧囂。 鱗次櫛比的商鋪,整齊有序的倉儲,川流不息的車輛,摩肩接踵的人流,無不彰顯“西部第一”。這一建材專業市場,占地1000畝,入駐商戶4000余家,物流配送車輛超過2000輛,吸納就業人員16000多人,年銷售額突破90億元。 然而,有誰能想到,20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貧瘠農田,不過是沙坪壩區覃家崗鎮新立村的一個生產隊而已。 如今,新立村成立了新立實業總公司,在馬家巖建有黃桷灣建材市場、二手車市場,還與大川集團聯辦了大川建材市場。村民每年享受村里的補貼,加上自建房屋出租,或自己開店,或在市場打工,每年收入大幅提高。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5000元。 新立村如何做到土地生金?昨日上午,“中國西部市場第一村”模式引起來渝開會的全國50多位“村官”的興趣。 從鄉鎮企業到“門面經濟” 新立實業總公司常務副總張明全介紹,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鄉鎮經濟蓬勃發展,僅新立村就有社辦企業30多家。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一經濟形態的收益越來越低,很多企業都出現虧損。 1991年,新立村村委會主任、時任新立村黃桷灣合作社社長郭正富通過考察發現,沙坪壩區第三產業勃興,馬家巖一帶許多商家急需門面房。他和村民代表商量,如果把村里的路修寬修長,與沙坪壩、馬家巖主干道對接,在路邊蓋門面房,何愁無人承租? 于是,郭正富貸款10多萬元,帶領全村人齊上陣,挖山、鏟土、填溝、筑路。1992年,通往城中心一公里多的小路拓寬至30—40米,與馬家巖的主干道銜接。1993年2月,黃桷灣合作社在新拓寬的路邊建起第一座門面房,村民們初嘗實惠。到1998年,黃桷灣共建門面房兩萬多平方米。這些門面大部分租給建材商戶,小部分留作村民自己經商開店。 |
上一篇:山東試點差額選拔廳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