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面經濟”到專業市場 新立村原有8個合作社、3000余人。但隨著城市擴建,有6個合作社的土地被征用,2400人農轉非,如今只剩下黃桷灣和土灣2個合作社。 張明全說,從當時的條件來看,“開門面”體現了它的經濟價值。但隨著城市的擴張,新立村從“城郊村”變成“城中村”,土地資源有限,如何有效利用資源,提高土地效益,成為擺在新立人面前的問題。 “市區規 “新立村就是馬家巖市場,馬家巖市場就是新立村!”村委會明確了這一思路,謀劃著把馬家巖市場建成重慶最大、最完善、最專業化的建材市場。 2000年底,臨江裝飾城、光能板材市場相繼建成,馬家巖建材市場初具規模。 2001年,新立村把村里倒閉的鍋爐廠改造成馬家巖第一家建材商場—東方裝飾城。 2004年,新立村利用黃桷灣社區50多畝魚塘閑置土地,投資建起了二手車交易市場。 2006年,25萬平方米的大川建材市場建成。至此,臨江裝飾城、光能建材市場、大川建材市場、升偉精品裝飾城4大專業賣場“巨頭”在馬家巖崛起。 從專業市場到總部經濟 隨著內環城市擴張,新立村的土地又一次變得緊張———地鐵一號線經過該村,軌道環線明年開始建設,都占用了一部分土地。 郭正富說,經濟形勢在變,相比之下,這種大規模地建批發市場,土地價值又顯得收益低了,因此,準備將新立現有的土地打造成總部基地。同時,走出新立,尋求新的地域,由村里的實業公司出面,在其他村流轉土地,把批發市場內環外移。(記者向婧實習生汪然) |
上一篇:山東試點差額選拔廳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