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心布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江蘇省睢寧縣和河北省成安縣三地先行開展為期一年半的試點之后,中央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進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工作。 2010年11月中旬,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和中共中央組織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試點工作的意見》在全國范圍推動“縣權”改革的試點。 “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其實質是縣委書記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對這場 蔡霞認為,在縣一級權力架構中,縣委書記除了對當地的重大項目、人、事、財進行支配外,還可以直接影響和制約身邊人的命運,而別人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監督和制約。這是一個很大的制度缺陷。 郡縣治 天下安 縣,中國自秦設郡縣以來2000多年,一直是中國社會行政區劃的基礎一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省、縣、鄉是中國行政區劃的基本架構。我國現在有2859個縣級政權。舉凡中國社會的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或者官員貪腐、社會矛盾,大部分在這一層級完成、實現或者爆發。 在我國干部隊伍中,有2800多個縣(市、區)委書記,他們不到全國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總數的1%,但卻處于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 自秦設郡縣以來,縣級政權雖處基層,但少有變動,像基石支撐歷代政權大廈。作為一級基層政權為何能綿延2000余年不絕?其在中國政治的格局中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從中國行政區劃角度看,縣是最重要的,一是因為縣的歷史悠久,二是由于縣制一直被保持。”12月14日,原民政部中國地名與行政區劃研究所副所長浦善新說。 浦善新認為,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在歷史上經歷了很大變化,不論是名稱、大小,還是數量都有變動。但縣制從春秋時期至近代,其名稱甚至范圍并無太大變化,成為中國社會穩定的晴雨表。 翻開一部中國歷史,縣作為鄉村的頭,城市的尾,在整個政治社會結構中始終居于特殊地位。對上,是國家政權的一個臺柱、一個支撐腳;對下,則連接著整個社會,是國家政權與社會的一個接觸點。社會的矛盾,政權和老百姓的矛盾,都會在縣一級首先暴露出來。故此,不少學者提出“中國政治改革應當從縣一級破題”的觀點。 2010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全面部署黨務公開工作。會議強調進一步提高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參與度,拓寬黨員意見表達渠道,營造黨內民主討論、民主監督環境。 這是一個重要信號。浦善新說,無論從中央關于改革的思路來看,還是從近些年來縣政改革的實踐來看,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已經從黨政分開轉向黨內民主。“政治體制改革的道路就是通過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最終實現高度的人民民主。” 而在此基礎之上,如何讓這1463個縣取得更好的發展,浦善新認為一定要將縣的發展放在中國整體政治、經濟體制中來考量,從宏觀層面進行調整。“縣政改革不能光講縣的改革。原來計劃經濟的時候什么都管,市場經濟之下政府要逐步少管,交給老百姓管,或者社會組織來管。關鍵是要從政治體制、經濟體制上改。” 二是要調整各級政府之間的權力劃分。“在調整權力會遇到利益劃分的問題,有些地級政府,甚至省級政府愿意把權力收在手里,現在很多地方推行省直管縣,把一部分地級市享受的權力重新劃給縣里,但一定要給縣相匹配的財權、事權,不能走老路,把“省管縣”變成“省刮縣”。(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王維博 王全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