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從嶗山區獲悉,為加快推進孵化器—加速器建設,營造中小企業良好發展環境、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嶗山區將以信息通信、生物制造、半導體照明為重點領域,規劃布局100萬平方米科技孵化器;以“三高一新”型孵化器(高層次人才、高水平技術、高強度資本和新商業模式)為發展目標,推動孵化器建設運營政策體系建設,完善“孵化器—加速器 (創業基地)—專業園區”企業成長鏈條,引導孵化器走上“聚集服務功能”的第三方新業態;抓好現有孵化器的運營管理,打造“青島創業園”品牌。今年該區已開工約21.6萬平方米的孵化器建設,其中青島國際創新園一期17萬平方米年底竣工。
在藍色硅谷的規劃中,嶗山區位于藍色硅谷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孵化帶上,將重點布局建設25公里長、70平方公里的新信息通訊、新生物醫藥和新材料產業;在全市確定的62個藍色經濟重點項目中,嶗山區有33個項目,總投資244億元,聚集了中皓生物眼角膜、雙瑞和海德威船舶壓載水、海洋寡糖、海諾水務超濾膜研發、華澳游艇等一批重點產業化項目,在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技術、海洋人工材料、海洋基因工程、海洋功能食品等領域,擁有并儲備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首創、國際前沿的高技術產業化項目。這些項目同嶗山區孵化器的建設密不可分。
早在8年前嶗山區已經開始了孵化器的大規模建設。“2004年,嶗山區在全市率先出臺了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與入孵企業扶持政策,孵化面積從當時的不到3萬平方米,發展到如今的35萬平方米。”青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劉志華介紹,“目前,在孵企業300多家,去年實現銷售收入44億元,對于地方經濟的帶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隨著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成功孵化,一批企業快速成長。目前,嶗山區孵化器累計畢業企業500家,孵化成果率達 20%,其中中小企業占30%。截至目前,嶗山區新三板簽約培育企業共32家,其中16家是通過孵化器誕生,孵化器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成為創新型企業發展的引擎。
有關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嶗山區每畝工業用地價值在1580多萬元,科技城每畝地的平均產值達到6600多萬元,是土地價值的4倍多。
為了在孵化器建設上搶抓機遇,嶗山區針對引進人才,發布了多個文件。在引進形式上,嶗山區鼓勵用人單位靈活采用多種方式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除正式調動外,可采取簽約聘用、技術合作、技術入股、合作經營、投資興辦實業等柔性流動方式引進人才;對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境外展覽、上市融資、技術升級、品牌創建等,給予相應補貼和獎勵。在辦公場所上,嶗山區還對批準入駐創業基地的優秀團隊和高層次人才,第一年免費提供辦公場地,第二年按70%免繳房屋租金,第三年按50%免繳房屋租金。
此外,嶗山區配合專業孵化器建設,將在信息通信、生物制造、半導體照明領域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充分利用總數約占全市50%的國家和省部級、市級重點實驗室以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優勢,發揮好在應用技術研究和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推動9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與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推進已達成合作的近400個項目實現轉化和產業化。 (本報記者 劉麗娜本報通訊員 任 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