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合肥市蜀山區龍河路社區在轄區幼兒園開展愛惜糧食活動,讓孩子們認識各種谷類。 新華社發
我國首次倡導“24小時饑餓” 警醒世人愛糧節糧
昨天是“世界糧食日”,我國首次倡導“24小時饑餓”,體驗糧食危機。對于24小時的饑餓體驗活動,網絡上關注度非常高。有媒體發起一項調查“24小時饑餓,您能不能做到?”結果顯示,有超過60%的人都認為,自己可以做到體驗24小時饑餓。
16日是世界糧食日,也是我國第22個“愛糧節糧”宣傳周,此前國家糧食局向全國糧食系統干部職工發起倡議:倡導自愿參加24小時饑餓體驗活動,以更好地警醒世人“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
今年的主會場在山東濟南。本次體驗活動從昨天的0點到24點,在這個24小時的活動中,國家糧食局、農業部、教育部、山東省政府等參會的領導在濟南國際會展中心報告廳點燃蠟燭,為全世界9億多仍在忍受饑餓痛苦的人們祈福。
本次體驗活動中主要倡導愛糧、節糧的意識。山東現代職業學院楊會君是參與體驗活動的一員。楊會君說:“已經14個小時了,我們學校好多人和我一樣都沒吃飯、沒喝水,大家都蠻難受的。我們平時嫌飯堂飯不好吃,突然想到很多地區的人連飯都吃不上,感覺自己以前蠻不懂事的。”
湖南省糧食局局長夏文星、副局長石少龍19個小時粒米未進。石少龍觀察到,除了湖南省糧食局之外,其他省份的許多參會者亦在響應。
體驗饑餓活動的組織者之一、國家糧食局發展交流中心主任田雨軍一再強調,活動僅僅是一個倡導,參與者完全出于自愿。田雨軍表示,體驗饑餓并不是要折磨任何一個人,而是讓人們意識到司空見慣的糧食就如同空氣和水一樣平凡而珍貴。
數字 中國有1.2億貧困人口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區代表黃安生對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在糧食問題上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肯定。
黃安生說,從1979年到2005年,中國的轉型令人驚艷,有超過3000萬中國百姓因此受益。在解決饑餓問題上,中國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能力,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如今,中國轉型的影響力還在增大,不少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在以中國為榜樣。不過,他也表示,中國還有1.2億貧困人口生活在食品和安全無法得到保障的環境中。
聲音 遏制公款吃喝更有必要
而對于這個國家糧食系統倡議參加24小時饑餓的體驗活動,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創意,通過饑餓體驗讓大家能知道糧食的可貴,從而更加自覺地例行節約,成為一個生活習慣,形成社會共識。
但是也有不少人對此有不同的意見,認為此舉有作秀之嫌,沒有太大實際意義。他們認為,與其倡導大家24小時饑餓,不如給節約立法,設立揮霍浪費罪來遏制公款吃喝,對目前的浪費現象零容忍。
禁食活動一經倡導,就在市民中展開了熱烈的討論。80后賓冰斌表示,“對80后而言,挨餓似乎只存在于記憶當中,這樣的切身體驗,才能最直觀地感受到糧食的珍貴。”
對于這次活動持反對態度的張女士則稱:“24小時不吃東西,真的沒有太大必要。首先可能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同時,節儉應該是在生活的點滴中,而不是通過一個活動就能達成。”
提醒 24小時饑餓或致低血糖
其實饑餓距離我們并不遙遠。四五十年前,我們的父輩深刻理解什么叫真正的饑餓。即便在21世紀的當下,地球上還有9億人吃不飽,每六秒鐘就有一個兒童因為饑餓而死亡。
“24小時饑餓”,一般人身體受不受得了?醫學專家表示,體驗24小時饑餓對大部分體質健康的人來說問題不大。最主要的影響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可能導致低血糖,需要及時補充糖水;另一方面會影響消化系統,一旦發生胃痛,必須及時進食。而身體狀況不佳的人士最好不要參與。
專家表示,禁食結束后第一頓飯的量要比平時少,而且開始時要選擇稀飯、湯等流質食物,這樣對胃有保護作用,第二頓飯就可恢復平時飯量了。
鏈接
世界糧食日
1979年11月,第20屆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決定,從1981年起,把每年10月16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創建紀念日)定為“世界糧食日”,旨在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今年“世界糧食日”主題為“辦好農業合作社,糧食安全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