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近日援引21世紀教育研究院《2012年北京市小升初概況》稱:“中國人民大學附近的一所名校,小升初擇校費50萬元到80萬元,家長為公司副總裁的‘共建生’贊助費20萬元起。”文章對競爭激烈的小升初分析說:“有的家長‘拼關系’,有的家長‘拼金錢’,可是對多數家長來說,只能讓孩子‘拼奧數’。”
11月1日,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對號入座”,稱歪曲事實、混淆黑白,堅稱人大附中未
昨天,楊東平撰文《我為什么批評人大附中》,批評國內“超級名校”壟斷教育資源,造成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不公平。
今年160名學生上清華北大
人大附中崛起的秘密何在?
楊東平說,他批評人大附中不是出于私怨。作為一名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平的研究者,他除了關注農村教育、農民工子弟教育,也關注大城市義務教育階段激烈的擇校競爭,奧數培訓、應試教育等亂象,這些公眾最不滿意的教育問題,也是國家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整治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就不能不關注人大附中。
他說,人大附中每年的“北清率”(考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是其他名校的數倍,今年約160名左右。大約10年前,人大附中與其他名校還是平起平坐,“北清率”遠低于北京四中。“秘密”是什么?
楊東平認為,上世紀90年代末,為了維護義務教育的正常秩序,教育部要求示范性高中必須與初中脫鉤。人大附中和另外5所高中以進行教育實驗之需,申請保留初中部。這便成為“噩夢”的開始。
人大附中創辦仁華學校,率先舉辦面向小學生的奧數培訓,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每周考試排名,一輪輪淘汰,為初中選拔高分學生。這一“教育模式”為其余名校效仿,小學生奧數培訓、“占坑班”、擇校費等等逐漸火爆,從海淀走向北京,從北京走向全國,人大附中的作用功不可沒。
他說,上海、江蘇、浙江等絕大多數地方,仍然遵守示范性高中不得舉辦初中的規定。而北京大多數重點高中,包括四中、八中,為了能夠與人大附中“公平競爭”,紛紛恢復已經取消的初中,從而在義務教育的初中階段形成一批重點學校。這就是為什么北京小升初競爭特別激烈的制度原因。
小升初實施高度選拔
有違義務教育公平性
楊東平說,評價一所學校的價值、功能,首先需要區別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因為義務教育是用國家財政舉辦的保障性的基本公共服務,是非選拔性、非淘汰性、非競爭性、必須一視同仁的教育。
他認為,人大附中如果僅僅是高中,可能算是優秀學校。但是它同時有初中,且初中入學又是高度選拔性的,違反了《義務教育法》的規定。
而且,人大附中是一類學校的縮影。任何一個地區,集中資源打造一兩所金光燦燦的“牛校”都并非難事,這種巨無霸式的“超級中學”正在成為令人擔憂的現象。這些重點學校之所以不太令人尊重,因為其“做大做強”是靠特殊政策“掐尖”,將本地所有優秀教師和高分學生全部納入彀中,用優秀學生為自己貼金。將“群雄競起”變為“一枝獨秀”,“豎起一個桿,倒掉一大片”,這樣的成功往往是以破壞一地的教育生態、損害學生整體的教育利益為代價的,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縣中淪陷”的現象。
楊東平昨晚接受都市快報采訪時說,目前杭州等大中城市禁止擇校的做法,說明優化教育資源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他認為,首先財政應該加強對偏遠地區的硬件投入力度,對老師的管理可以采取“區管校用、縣管校用”的做法,進行各校教師輪崗,讓優勢資源得到共享。
一些名校占盡各種優勢
還到處挖特級高級教師
楊東平說,北京的名校還有一個“最缺德”之處,它們雖已占盡各種優勢,卻還到處去挖外省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人家培養一個優秀教師容易嗎?這難道不是不擇手段的損人利己、不是在繼續擴大教育差距?這樣的學校、這樣的做法,其示范性、公益性究竟何在?因此,單獨成就一所學校的輝煌,其意義是有限的。
他回憶說,幾年前在一次研討會上,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介紹成就時說,學校開設十多門外語,包括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有在座的普通學校、農村學校校長忍不住說,“我們連一門英語都開不全,這并不說明你教育辦得特別好,只不過說明你特別有錢。如果我有那么多錢,也可以開13門外語”。
楊東平建言,人大附中的初中,是否應當遵守《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實行免費、免試、就近入學?能否公布就近入學學生的比例?能否回應社會提出的相關質疑?
培訓生 李潔 綜合新華社等報道
如果你是中學老師或教育研究者,對此話題有話想說,歡迎通過微博@都市快報中國新聞部、電子郵件dskbcy@vip.sina.com或電話0571-85051690(下午3點-5點)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