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霜降一過,黃島區薛家島附近社區的撈參人就開始摩拳擦掌,做好準備抓住一年中最為“趁錢”的兩個月時光。比起櫛風沐雨的普通漁民,撈參人所要面對的艱險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長期過著“水平面以下”的生活,雖然在短暫的月季之中有著不錯的收入,但卻要面臨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危險與艱辛。被稱為“蛙人”、“猛子”的他們,在十幾年的深水磨礪中,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夢想——有朝一日攢夠錢“上岸”做點營生。
????撈參者說 下水全身裝備七十斤
????月掙三四萬=年收入
????11月10日上午,記者在薛家島董家河社區見到了今年46歲的撈參人張煥光,從今年10月中下旬開始,他陸陸續續地接到了不少活,“下水撈參屬于吃‘季節飯’,由于海參要經過長達4個月的夏眠時間,撈參的時間主要集中在3月下旬到6月底,以及10月中旬到12月底這兩個時間段。特別是現在,海參在水底下吃食吃得猛,個頭又大又肥,正是適合下水捕撈的時節。”
????在乘船到達下潛地點后,張煥光要換上一身的行頭:將厚重的膠皮潛水服套在厚毛衣毛褲外,戴上潛水鏡、將乘參的網兜掛在脖子上、穿腳蹼,光是這身行頭就四十多斤。
????隨后他還要將幾個鉛塊掛在腰間,這些鉛塊主要是用來抵消海水的浮力、保持在水中的平衡。“夏天綁上5、6斤 (鉛塊)就夠用了,但冬天(潛水衣)里面衣服穿得厚,最多時要綁上三十多斤,有時都感覺喘不上氣。”張煥光說,下水時,鉛塊加身上行頭的重量已經超過七十斤。
????為撈參人提供氧氣的是一條連接船上空氣壓縮機的皮管,對于這個行業的人來說,這條長達90多米的管道就是他們的“生命線”。“以前都是背氧氣瓶,一是太沉,一身裝備加起來要七八斤;二是在水下潛個三四十分鐘就要上來換一次,效率太低。”張煥光說。
????除去刮風下雨大霧等惡劣天氣,張煥光一年“下水”的時間加起來也不過一個多月,“外界很多人說我們月收入三四萬,其實這也就是我們一年的收入,畢竟能夠撈參的時候也就那么些天。”張煥光告訴記者,現在撈參人的年收入比起二十年前并沒有很大提高,“當時一個月三萬多是高收入行業,但現在就不行了,隨便搞點水產養殖什么的就比這個多。”
????張煥光說,當年附近海域由于野生海參多,即使在海參價格還沒漲上去的情況下,“給自己打工”也會有不錯的收益,而隨著野生海參數量的大幅減少,“現在大多都是給養殖戶撈海參,給別人打工,掙的就是個辛苦錢。”
????從上世紀 90年代中期開始,薛家島周邊的海域陸續被個人承包起來搞海參養殖,對于撈參人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大。張煥光說,人工潛水捕撈基本上是養殖場收海參的唯一辦法,雖然以前也有養殖戶嘗試放水收參的辦法,但收獲的海參大都因為缺氧而品相不佳。
????張煥光告訴記者,潛水撈海參的具體報酬并沒有固定的標準,基本上是通過口頭的協商進行解決。“打比方說一個池子規定一天要撈二三百斤參,這是最低的工作量,如果超出一般就給提成,差不多超出一斤給一元錢,干得好一天也能賺上個一千塊錢沒啥問題。”
????膽量經驗體魄缺一不可
????“猛子”≠專業潛水員
????對于潛水深度少則七八米,多則二十余米的“蛙人”、“猛子”們來說,良好的心理素質、豐富的經驗、強健的體魄都是從事海參捕撈這項高風險工作所必不可少的。
????在通常的理解中,過人的水性和精良的潛水設備應該是保證撈參人在水底順利作業的關鍵,但有著16年海參捕撈經驗的張煥光水性一般,而且各種潛水設備大多是DIY,“潛水服是用自家的膠皮靴、橡皮手套加工成的。”而氣泵、壓力表、安全閥大多也是從拖拉機上 “就地取材、自行制作”的。
????“現在都是在養殖海區撈參,安全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有保障的,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撈參人,膽量是非常重要的。”張煥光告訴記者,水底下的情況誰都很難預料,如果遇到突發情況“心里就慌得不行”,往往會適得其反,將自己推入危險的境地。
????如果說心理素質過硬是成為“猛子”的基本條件,那么豐富的捕撈經驗就是提高撈參效率的保證。
????有著幾十年撈參經驗的董家河村民薛勇告訴記者,早年間“除了將撈海參作為主業以外,冬天撈鮑魚,夏天撈海菜,保證一年四季都有收入。”薛勇說,現在他們都是給個人承包的海參養殖區撈參,一個經驗豐富的“猛子”一天在海參養殖區可以撈上千斤海參。如何應對暗流、熟知附近海域水下地形以及對于海參習性的了解等等,這些都是撈參人在實踐中的必修課,“這里面的‘道道’不是一天兩天能搞明白的,所以即便是專業的潛水員也不一定能干得了我們這行。”
????薛勇說,普通職業有個頭疼腦熱或許可以繼續工作,但撈參對于個人健康情況的要求近乎苛刻。“發燒感冒甚至牙疼都不能下水,不然很有可能將小病搞成大病。”
????吃這些苦實際上都是為了“上岸”做準備。薛勇告訴記者,不少撈參人都靠著賣海參積累的資金“上岸”謀求出路,尤以搞海參養殖為主,并且紛紛開啟品牌海參連鎖店,逐漸向產銷一體過渡,“很多買賣都做得很大。”
????如今,張煥光和薛勇都已經年過四十,“這個行業實際上更適合30歲左右的小青年干,我們再過幾年就徹底干不動了。”
????“上岸”者說 “蛙人”耗費十三年青春
????“上岸”開連鎖店賣海參
????對于2003年就已經 “上岸”經營自己海參品牌的尹寶昌來說,十三年的“撈參”經歷在他的人生履歷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時至今日,依然讓他感慨良多。
????1991年,在金沙灘附近一個名叫煙臺前的小漁村中,剛滿16歲的尹寶昌和村里其他的年輕人一樣,沒有任何潛水設備,僅憑借著良好的水性,在淺海 “赤膊上陣”撈海參。當年的尹寶昌還是一番孩子心性,只是靠著“跟同齡人比比誰撈得多”的心理邊玩邊干,但這個過程中,尹寶昌還是積累到不少的捕撈經驗,“每次憋氣一分鐘,有一次撈不上來的(海參),我就浮上來換口氣再憑記憶下去尋。能根據海參的糞便痕跡確定海參爬行的路線,摸到的海參常常都是罕見的‘巨無霸’……”。
????這種“優哉游哉”的撈參生活一直持續到1995年,20歲的尹寶昌有了屬于自己的一條5米左右的小舢板,經常前往遠海的深水海域中捕撈海參,成為了真正的漁民。這時的他才真正感受到長期處于 “水平面以下”的種種心酸。由于長期在深水作業,尹寶昌落下了 “水壓病”,“直到現在,每到早上七八點鐘,也不知道是潛意識還是生理反應,頭痛得厲害。”而尹寶昌提到的“上午七八點鐘”,正是當年他準時出海撈參的時間。
????當時,他心中只有一個簡單的信念:“趁著年輕,攢足本錢,盡快上岸經營點小買賣。”1997年,尹寶昌與同船的伙伴分道揚鑣,每天一個人去深海區撈參。“一般來說,一個船上最少要兩個人,一個人負責‘下水’(撈參),一個人在船上負責空壓機的正常運作以及觀察海面周圍的動向。”但多一個人就多分一份錢,尹寶昌為了攢足上岸的資本,常常冒著巨大的危險下潛到20米進行作業。
????眼看著要攢足本錢、順利上岸,命運卻跟尹寶昌開了個玩笑。1998年,他拿著八年間靠撈海參攢下的八萬元錢投資鮑魚養殖,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臺風刮得血本無歸。這時的尹寶昌又幾乎是抱著一種破釜沉舟的心態,再次返回到深海之中——其他撈參人每天潛水3、4個小時,而他最多時達到10個小時;風大霧大的惡劣天氣他也照樣出海,海面下的暗流湍急,他就用手扒住礁石,一點點地向前挪動著,仔細地搜索著水底的每個角落;而罕有人敢去的、暗礁叢生的偏僻水域,他也是經常光顧,而且往往能夠找到沉船,“發現了沉船就相當于找到海參‘寶藏’,大大小小的海參夠你撈上一整天的,賺上個幾千塊錢沒什么問題。”
????正是這副拼命三郎的架勢讓尹寶昌在短短的四年時間中掙到了十幾萬元,靠著這筆錢,他終于開起了自己的海參零售店,滿打滿算,這段艱難的“上岸”之旅整整耗費了他十三年的青春。
????下深水氧氣管破裂
????驚心動魄僥幸脫險
????在講到冒著巨大危險深水下潛作業時,尹寶昌告訴記者,幾次命懸一線的經歷讓他至今想起來還有些后怕,其中兩次尤為驚險。
????一次是由于數小時的連續深水作業,在水下呼吸急促的尹寶昌通過氧氣管拼命吸氣,無意間扯開了口中的皮管口,大量的海水隨著呼吸的節奏倒灌入他的腹中,“吸一口氣喝一口海水,頭頂就像是被人不停地捶打著。”關鍵時刻,是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多年積累的經驗拯救了尹寶昌——盡管意識已經漸漸模糊、身體因為缺氧和水下壓力而 “抖成篩子”,但他仍然能夠屏住呼吸、拼盡全力向著頭頂的亮光游去,“向上浮時還要盡量跟周圍氣泡上升的速度保持一致,不然水壓會使你的血管爆裂。”脫離危險境地的尹寶昌在水面上飄了10多分鐘,“暈得要命,感覺自己在一個漩渦中;還不敢睜眼,一睜眼好像自己要掉到懸崖下面一樣。”
????而第二次經歷更加驚險:由于尹寶昌靠著長達90米的氧氣管去深海作業,船上沒人留守——從遠處駛來的一艘大船先是從尹寶昌頭頂駛過,“我拼命躲過大船的螺旋槳,但潛水服還是被刮破了。水下溫度很低,冰冷的海水從裂開的口子處大量流入,當時我就被凍得痙攣了。”尹寶昌一邊向上游,一邊拼命呼救,終于引起了船上漁民的注意,并順利獲救。那一天,尹寶昌在返航的途中一直自言自語地重復一句話:“今天算是撿回了一條命。”(記者 梁辰)
????記者手記 讓“蛙人”不再“步步驚心”
????在采訪撈參人過程中,撈參人對于工作強度的怨言微乎其微,而“只有工作完踏上陸地,才能稍微安心”的聲音卻屢見不鮮。
????撈參人缺乏安全感,除去工作本身的危險性,首當其沖的因素就是潛水裝備的簡陋和相關潛水培訓的缺乏,很多撈參人對于浮力調節背心這種基本的潛水安全裝備更是連聽說都沒聽說過。
????“是否受過專門的潛水培訓?”“是否掌握專業知識及逃生手段?”聽到這些問題,很多接受采訪的“猛子”一頭霧水,當剛開始下海撈參時,他們只是靠著一代代老“猛子”的言傳身教和實踐中的經驗教訓一點點摸索;當近海漁業資源漸漸枯竭時,他們干著這個辛苦的職業,只是為了“勉強賺取點生活費”——面對信息的閉塞、生存的壓力,指望他們自己去往專業機構學習逃生技能和購置專業設備是不現實的。這都需要有關機構來統一培訓,并監督雇主實施相關安全措施。
????與此同時,機械化捕撈工具的研發與推廣也迫在眉睫。如今,一方面是海參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對于海參捕撈勞動力的需求增多,一方面是撈參人大齡化和稀缺化趨勢,以及機械化撈參設備的缺失。前段時間有報道說,武漢下崗工人張五一自制了一艘用于海參捕撈的“海底采集器”,感興趣的海參養殖戶絡繹不絕地前往咨詢。這無疑反映了海參捕撈業對于機械化設備的渴求。
????尹寶昌們為了“過上有安全感的生活”花費了十幾年的時光,那其他“蛙人”呢?他們仍然在期待著撈參設備和技能培訓的規范化、專業化以及實現海參捕撈的機械化,期待著“水平面以下”生活不再那么“步步驚心”。 (梁辰)
上一篇:青島80后情侶裸婚辭職進山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