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藥店十年擴張7倍
青島藥店十年擴張7倍
藥店扎堆開,如今成了島城街頭一景。雖然給市民買藥提供了方便,但是過度開店引發的一連串不良反應也開始顯現:一度被認為是賺錢好行當的藥店已經從暴利時代轉入了微利乃至虧損時代,入不敷出導致不少藥店關門。島城最大零售連鎖藥店——豐碩堂藥店今年以來就關閉了近20家分店。業內人士無奈地說:“由于數量過度飽和以及社區零差價藥品種增加,藥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
現場100米路上開了6家藥店
“如今,買藥真是比買冰糕都方便了,一出門遍地是藥店。 ”昨天下午,在大連路上,市民孫家進笑著說:“5年前,這條路上只有一家藥店。現在,你看看,已經有海王星辰、國風等七八家藥店了,最近的兩家藥店只差了不到10米。 ”
與大連路相比,齊東路上藥店的扎堆程度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不到100米的路段,國風、安盛堂、豐碩堂、百姓陽光、海王星辰、膠東6家藥店“摩肩接踵”。其中,豐碩堂、百姓陽光、膠東三家藥店僅一個門頭房之隔。而昨天下午,記者沿伊春路步行不足1000米,就看到百草廳大藥房、豐碩堂大藥房、國風大藥房、眾生大藥房等十余家零售藥店分列道路兩側。同樣在浮山新區、逍遙二路、徐州路、中山路等路段,以及炙手可熱的臺東商圈,藥店“三步一店,兩步一門”的現象已經見怪不怪了。
數據1700人就擁有1個藥店
零售藥店分布如此密集,的確方便了老百姓買藥。但對于藥品零售行業來講,卻是一件頭痛事。調查顯示,島城的藥店已經處于嚴重飽和狀態。 2002年的時候,島城才有600家藥店,可如今已經擁有5000余家藥店。也就是說,平均不到1700人就有一家藥店。而國內大部分城市的藥店密度則是每3000個人才擁有一家。青島的這個數字遠遠高于了國內同類城市的平均水平,甚至比發達國家還高。而據藥品零售行業研究機構調研顯示,按藥品的服務量來講,平均3000人一個藥店,是零售藥店最低生存的保障。
為了防止藥店盲目擴張,市藥監局2006年曾出臺規定,通過審批的新開藥店必須與舊藥店間隔250米以上,營業面積需達到100平方米。但是藥店扎堆開的現象并沒有因此而得到遏制。
算賬高利潤變低利潤至虧損
“過去,藥品綜合利潤在30%左右,最好的時候是2004年,藥店的純利潤在10%左右。”一家藥店的老板說,“現在的藥店大部分都勉強維持,甚至是虧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藥品利潤下降了。我們為了爭取顧客,只能在藥品價格上做文章,降價促銷。一盒康泰克批發價13元,零售12.8元;一盒50毫克/片規格的倍他樂克批發價要10.8元,有些商家只賣8元,為的就是增加客流量,促進其他藥品的銷售。 ”藥店老板給記者算了一筆零售藥店的成本賬:目前一名執業藥師的月薪至少3000元,一名營業員的月工資在2000元左右,一個藥店通常要配備兩名執業藥師和兩名營業員;一年的房租要在10萬元以上,各種稅費、日常開銷,一年也得5萬元左右。算下來,一個標準的零售藥店一年正常的運營成本應該在27萬元左右。如果按照目前該行業30%的銷售毛利率計算,一年100萬元的營業額才能支撐一個零售藥店的正常運行,也就是說每天要有大約3000元的營業收入。而現在經常一天的收入都不到2000元,有的時候才1000元。
調查多重壓力致藥店生存難
記者調查發現,一方面爭搶顧客降價促銷讓藥店的利潤直線下降,甚至賠本賺吆喝。而另外一方面,醫院電子處方以及零差價藥進社區等外部因素則分流了藥店大量的客源。最近兩年,藥店的客源逐年下降。
“說實話,以前我們顧客都是從醫院里來的,占了我們一半以上的客源。而現在少了至少一半。 ”昨天下午,在島城西部一家大醫院門口的藥店里,工作人員說,目前很多醫院為了防止處方外流,直接利用電子處方在醫院內各科室間流轉,根本不經過患者的手,患者想“醫院開方、藥店拿藥”有點難。同時,“從藥店買藥比在醫院買藥便宜”隨著基本藥物制度的推行變成了歷史。由于社區醫院的基本藥物按照進價零差價銷售,零售藥店的價格優勢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原先經常在零售藥店買藥的消費者轉頭走進了社區醫院。新醫改實施以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鄉鎮衛生院憑借 “零差價”和“醫保報銷”的優勢,分流了藥店的相當一部分客源。店員坦誠地說:“一盒伲福達我們賣19.9元,進價就18.7元多。但在社區醫院,市民報銷70%的藥費后只需自付幾元錢。你說我們還哪有競爭力? ”
惡性競爭埋下安全隱患
藥店過多、過密導致的惡性競爭,最大的受害者是百姓。藥店輻射半徑越來越小,利潤也隨之萎縮。過度競爭也造成了不當競爭。其中,一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一些商家為謀取利潤不擇手段,老百姓的用藥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藥店貨架的“底層規律”,想買便宜藥得彎腰到藥架的底層找,一些低價藥甚至遭商家下架,導購卻為從藥品銷售中分成而向消費者推銷高價藥;一味追求多元化,以提升盈利為唯一目標,什么掙錢賣什么;藥店違規賣藥,近年來國家陸續增加零售藥店必須憑處方銷售的藥品品種,但無論政策如何嚴格,處方還是可有可無。而且,當第一家藥店出現不良手段打破生態平衡時,其他藥店迅速跟進。這些無序的行為成為了醫藥行業的硬傷,大大阻礙了其健康發展。(記者 田璐 實習生 房婷婷)
上一篇:中央要求明確提出改革方案和時間表
下一篇:中國教改 網友進言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