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溫后的八大峽碼頭上寒風刺骨,范秀濤和同事們可顧不上這些,兩大四小六個觀測浮標正等著他們檢測維修。“近幾年海洋觀測浮標的需求量直線上升,我們的維護、保養任務也越來越重。”范秀濤說。
“浮標是人類觀測海洋的基礎設備,包括海流、水溫、風速幾十種數據都是通過一個浮標來采集。”范秀濤指著一個浮標告訴記者,這些浮標無論從尺寸上還是技術含量上,都跟國外先進的浮標處于同一水平,而且國產化率可以達到100%。
十幾年前進入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所后,范秀濤一直從事海洋觀測浮標的研發工作,隨著從國家到地方對海洋經濟越來越重視,他也感受到了工作越來越重。“2008年的時候,我們這個團隊才12個人,當時一年完成了4000萬元的合同,到2009年,人數沒變,合同量多了一倍。”范秀濤告訴記者,這幾年所里不斷引進人才,現在整個浮標團隊已經有36個人。
范秀濤告訴記者,國家對海洋經濟越來越重視,通過他們的工作可以直接體現出來。“2008年之前,全國10米直徑的大型浮標只有十幾套,現在全國已經有50多套,都是我們所研發生產的。”“十二五”期間,國家在海洋觀測網絡建設上的投入還會進一步加大,“就南海來說,隨著三沙建市,我們對南海權益日益重視,這一海域就需要投放大量的浮標。”
如今,青島產的大型浮標已經投入到了北歐海域。作為一項旨在觀測極區海洋氣候變化的國家海洋公益專項牽頭人,范秀濤今年跟隨“雪龍號”考察船前往北極進行科考,“這次北極科考創下了多個第一次,其中就有第一次在北極布放大型觀測浮標。”據范秀濤介紹,這樣的浮標,還將投放四到五個,目的是觀測北極地區的氣候變化對我國南方冬季氣候的影響。
作為一個“海洋人”,范秀濤對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海洋強國戰略深有感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要開發海洋,一定要先了解海洋,了解海洋就離不開各種觀測設備。”在范秀濤看來,只有真正了解了海洋,才能做到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回到單位,略顯局促的辦公室讓范秀濤有些不好意思。他告訴記者,明年單位就會搬到“藍色硅谷”,科研條件會大為改善。同樣,位于嶗山的新產業基地也選定了地址,“這樣,我們的浮標生產、維護和保養,就不用再借用別人的地方了。”
記者了解到,除了浮標,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所還開發出了水下焊接技術、潛標、海洋觀測岸站等一系列產品。范秀濤說:“海洋儀器儀表產業是青島藍色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我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 (記者 趙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