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條娃娃魚賣出20萬 高檔酒店爭相購買
娃娃魚是生活在深山溪水中的一種兩棲類動物,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具有極高的科研、食用、藥用、觀賞和經濟價值,由于叫聲類似于孩子啼哭所以得名“娃娃魚”。膠州市某生態園養殖的娃娃魚吸引多家高檔酒店前來購買,節前23條賣出近20萬元的高價。
娃娃魚怕光住“小黑屋”
昨天,記者來到現場看到,在生態園北側一片房子樣子特別,在房子四周全部覆蓋著一層厚厚的泥土,墻壁上分布多個小窗戶。娃娃魚怕光,只能在喂食時開微弱的燈光。記者跟隨一名飼養員進入房子里面的飼養池,墻壁上的窗戶被黑布覆蓋著,里面沒有燈光一片黑暗,通過飼養員手電筒發出微弱的燈光,飼養池被分割成了一間間長寬各約兩米的飼養池,底部水源清澈見底,四周有一個水龍頭不間斷地向外留著水,每個單間內娃娃魚自在游來游去。據聯誼生態園的總經理于光榮介紹,2009年,他從陜西漢中的一家養殖場購進50條娃娃魚,經過五個月的飼養,這些娃娃魚漸漸適應當地的環境,比剛進來時“個頭”都明顯長大了許多,全部試養成功。
每斤魚賣到1300元
“為了提高娃娃魚人工養殖的存活率和繁殖能力,根據野生娃娃魚的生活習性,我們投資120萬元建造的仿生態養殖場。”于光榮告訴記者,娃娃魚很敏感,一般生活在水質清澈、有回流水的洞穴中,溫度必須長年保持在15-20℃左右,對水質和生存環境的要求非常高。他們在觀光園內投資120余萬元建起了仿生態娃娃魚的飼養池,在養殖場的平房里都安裝上窗簾,每個養殖池里支起一塊石板,從地下抽出井水循環流進每個養殖池,給娃娃魚創造黑暗、流水潺潺的環境,這樣做既保證水質的純凈又保持恒溫。首批進的娃娃魚經過兩年多的精心飼養,最大的長到了十二三斤,最小也有七八斤,青島多家酒店知道他們的娃娃魚養殖成功的消息后,紛紛前來購買,每斤娃娃魚也賣出1300元的高價,23條娃娃魚竟然賣了近20萬元。(記者 王漢峰 馬炳政)
相關鏈接
吃娃娃魚有“緊箍咒”
大鯢,別名娃娃魚。大鯢是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最長可超過1米。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美食、保健、醫藥、觀賞等方面均具有廣泛開發利用的前景。大鯢分布范圍,中國大鯢除新疆、西藏、內蒙古、吉林、臺灣未見報道外,其余省區都有分布,主要產于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澗溪流中。
目前,國家對野生保護動物實行的是“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利用開發”的方針。根據法律規定,可以上市進行餐飲利用的娃娃魚必須是老殘病死體或子二代(對野生娃娃魚進行人工繁殖產生的后代叫子一代,子一代再經人工繁殖的后代叫子二代)產品,須由專家進行評估鑒定。市場上交易雙方需要分別出具馴養繁殖許可證和經營利用許可證,證明所經營的屬子二代娃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