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力量”助力 我國首套全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成功布放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8日訊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套全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成功布放在西北太平洋5700米深海海域,第一次實現了1000米級大深度溫鹽深流剖面觀測,正式開啟了為期一年的深海示范運行。據悉,這個由四家單位參與完成的“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離不開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的貢獻。
據介紹,海洋觀測傳感器是海洋浮標的“感覺器官”,也是海洋浮標的核心和制約其性能的關鍵所在。由于我國在海洋基礎傳感與核心儀器領域的核心技術自給率較低,在部分關鍵核心技術上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因此歷來被國外產品壟斷。購買國外產品,不僅消耗了國家數以億計的資金,面臨頻繁故障、售后服務不到位或零部件配套不齊全等問題,甚至遭到部分發達國家禁運和封鎖等限制,嚴重制約了海洋產業的發展和科研項目的進展。
基于此,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的牽頭下,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與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和浙江大學經過多年攻關,突破了微弱信號檢測、激光水汽探測、長距離聲學通訊、大深度耦合傳輸等系列關鍵技術,經受了海洋環境適應性等考驗,實現了風速風向儀、溫濕度計、氣壓計、雨量計、長波輻射計、短波輻射計、水汽濃度分析儀、電磁海流計、表層溫鹽儀、波浪儀、溫鹽深流一體儀、聲學釋放器等一系列關鍵設備的全國產化替代。其中,水汽濃度分析儀、電磁海流計、聲學釋放器等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
浮標觀測傳感儀器的國產化,相當于把海洋監測最核心的觀測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通過此次在西太平洋的示范應用,將考驗和提升國產儀器設備的可靠性、穩定性和環境適應性,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儀器裝備核心競爭力,為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防災減災和海洋安全保障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青報全媒體記者 李勛祥 通訊員 陳世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