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綠腰帶”“金腰帶”!李村河、張村河將“大變身”
大自然孕育了河流,河流哺育了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青島對城市河流的保護開發轉入“生態—生產—生活”一體化利用的新階段。
3月3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2023年青島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攻堅行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八場,作為今年新“入列”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的第十大攻堅行動,發布會上透露了李村河(張村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開發建設攻堅行動的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
李村河、張村河是青島市中心城區重要的生態景觀帶,是市民慢行休憩娛樂的重要濱水空間,也是城市發展的“主動脈”。
秉承著對城市河流的清晰定位,這一攻堅行動的思路打法也浮出水面——
按照“14155”的總體思路,聚焦“1個總體目標”,突出“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城市特點,將“共商、共治、共建、共管、共享、共贏”新模式融入流域治理,著力構建生態宜居的城市“綠腰帶”“金腰帶”;
著眼“4大愿景”,打造“河暢水清的功能廊道”,營造“彈性自然的生態中軸”,塑造“公園城市的活力水岸”,創造“城市發展的幸福紐帶”;
形成“兩河九支”的“一體化全流域綜合治理”結構;
計劃推進“5+5”十大類工程,即實施防洪、截污、道路、橋梁、管線5類基礎治理工程和水環境處理、景觀、照明、配套設施、拆違治亂5類環境提升工程。
城市河流治理,是一個生態問題,更是一個發展問題。
不同于以往單純側重河道治理,這一攻堅行動置于城市全新發展空間和歷史維度中重新布局、全盤統籌,將河流治理融于生態保護和產業布局中,以城市改造帶動河流治理,必將帶動提升城市“腰部”發展品質,以良好的生態環境擦亮高品質灣區建設的發展藍圖,開啟“人水和諧”新篇章。
01
河與城
城市的興起與水往往有著不解之緣,眾多大城市都留下了“因河而興”的歷史印跡。
凡是國際上著名的城市,總有一條著名的河流與之相隨相伴:維也納與多瑙河,倫敦與泰晤士河,上海與黃浦江……尤其在當下,河流在城市生態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方面顯示出不可替代的意義。
進入工業時代后,受到自然和人類活動影響,一些城市河流遭受著各種各樣的污染和破壞。
如何加快城市河流綜合整治、改善水環境、有效開發利用城市河流是關系到持續發展的大問題。
事實上,這些年來,青島始終沒有停下河流治理的腳步,尤其是李村河的改變有目共睹。
發源于百果山—畢家上游水庫的李村河,全長約17公里,是流經青島市區最長、支流最多的河流,流域總面積約143平方公里。
而這條市區最大的水系,在過去一段時期內“污水橫流、臭不可聞”,長期沉積而成的淤泥使河床不斷抬升,雨季汛期頻頻出現防洪險情……
自2009年起,市區兩級政府合力開啟了李村河漫漫10多年的系統治理之路,重點對中游和上游進行系統整治,構建起“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綜合工程體系,努力補上水環境治理欠賬。
曾經的“黑臭水溝”成“桃源碧水”,李村河不僅重獲新生,還流淌出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經驗,成了水生態治理樣板。
一條河的重生,不僅能改變一座城市的人居環境,更能激活城市發展新動力。
從全國范圍來看,越來越多的城市致力于河流治理和生態修復,從中挖掘城市發展潛力。
上海黃浦江、廣州珠江、天津淮河、南京秦淮河等都是城市河流治理的典型代表,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條代表城市榮耀的河流,河成了城市發展的金名片。
城市發展和經營思路的轉變,影響著對城市河流治理、開發和利用。
青島把李村河(張村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開發建設,看作是帶動提升城市“腰部”發展品質的關鍵之舉,力圖打造成兼具生態中軸、活力水岸、幸福紐帶等功能要素的城市“綠腰帶”“金腰帶”,對于建設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意義非凡。
02
“綠腰帶”
河流賦予城市神韻,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依托。“水清、岸綠”是城市河流治理的首要目標,是真正關乎居民幸福生活的“綠腰帶”。
李村河和張村河都是季節性河流,經過多輪治理,水質有了明顯改善。此次攻堅行動治理的不單單是這兩條河流,而是全流域治理。
今年,青島將李村河(張村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開發建設列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第十大攻堅行動,明確提出治理和開發重點是李村河下游(君峰路至膠州灣入海口約5.5公里)、張村河中游(松嶺路至青銀高速約4公里)以及李村河中上游(世園大道至君峰路約11.2公里),同時對9條支流進行提升改造。
根據總體工作思路,要形成“兩河九支”的“一體化全流域綜合治理”結構,并計劃推進“5+5”十大類工程,即實施防洪、截污、道路、橋梁、管線5類基礎治理工程和水環境處理、景觀、照明、配套設施、拆違治亂5類環境提升工程。
攻堅行動分步實施,今年計劃啟動李村河(張村河)下游和張村河中游一期綜合治理,重點將李村河君峰路至重慶路段打造成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示范樣板段,同步開展李村河中上游景觀提升,實施張村河水質凈化廠一期提標改造工程。
2024年計劃完成李村河(張村河)下游綜合治理,適時啟動張村河中游二期等工作,實施張村河水質凈化廠二期建設工程。
河流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聯動,形成合力攻堅。
治河先治污,這是河道治理的普遍做法,要把“源頭治理”作為第一要務。
目前各相關部門已積極行動起來,市生態環境局牽頭組織開展了李村河(張村河)流域排口排查整治工作,現場排查各類排口529個,目前正分批按照“一口一策”原則完成河道排污口溯源和整治方案。
市水務管理局牽頭編制了李村河(張村河)流域排水管網改造方案,計劃從截污干管內襯修復、管道清淤、老舊管網改造等工作入手,對流域內排水管網進行改造提升。
市城市管理局組織三區共摸排流域范圍內違建65.54萬平方米,已拆除10.7萬平方米。
李滄區已啟動李村河上游環境整治提升(東川路-青銀高速)、金水河環境整治提升、侯家莊河河道綜合整治等5個項目。
張村河(嶗山段一期)綜合治理工程已經開工,嶗山區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河道景觀設計,打造“三區三軸一園多節點”的景觀空間布局。
經過系統治理,穿城而過的河流如同城市的一條“綠腰帶”,將成為市民休閑、旅游、觀光好去處。
03
“金腰帶”:開發建設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居民生活需求的升級,城市河流在不同時期承載著不同的時代功能。
河流的功能在變化,開發利用河流的理念也要隨之更新。
而今,城市河流已真正開始了由航運和納污的功能向塑造國際化大都市的環境功能的轉變,城市河流濱水地區逐漸成為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地段,是城市居民活動的公共空間,是旅游觀光的重要場所,更是經濟發展的“金腰帶”。
李村河(張村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開發建設攻堅行動,不僅僅是一項孤立的治理工程,是一個涉及多目標、多群體、多產業的復合工程。
攻堅行動將結合低效片區及舊村更新改造、老企業搬遷等,配合推進橡六、青聯食品廠、捷能、鎮平路車輛段、閆家山及重慶路兩側等可開發地塊綜合開發建設。
就拿張村河綜合治理來說,被置于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大的歷史框架中,圍繞“水脈智谷”總體定位,進行張村河片區城市設計、景觀設計,河道清淤工作和過河管線等工程僅僅是河道治理的基礎。
治理和開發利用城市河流,既是對資源的優化利用,也是對城市功能和空間結構的優化調整。
青島市相關部門完成了流域兩側現狀用地及規劃情況的梳理,根據兩側用地規劃情況,結合重點低效片區改造等,劃定河道藍線、綠線范圍2.44平方公里、景觀整治范圍2.9平方公里。同時,確定了城市設計范圍,摸排可開發地塊基本情況,為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開發建設提供基礎。
河流綜合開發建設的提綱挈領的第一步已經邁出,目前城市設計已經啟動,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綜合評選出5家高水平設計單位進行城市設計方案競賽,計劃4月份完成設計。
設計方案將統籌考慮李村河(張村河)兩側腹地功能定位、景觀需求,提出產業策劃方案,對兩側14.43平方公里地塊進行一體化城市設計,以此助推沿河綜合開發建設,加快核心產業和要素集聚,帶動沿線地塊產業升級,將李村河(張村河)流域打造成為城市核心功能的承載地。
縱觀國內國外,現代城市越來越注重城市內涵,以其獨特定位、復合功能彰顯城市的生命力,河流關乎城市發展格局。
黃浦江是上海母親河,經過治理污染、整合規劃,薈萃了上海城市景觀的精華,也成為了上海的象征;哈爾濱以松花江為軸線,打造“一江居中、兩岸繁榮”的新格局;成都則圍繞錦江打造“一江錦水、兩岸融城”的都市濱水公園,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河流治理,為改變“水”的功能提供了可能,而這種改變又為調整城市經濟結構提供了可能。李村河(張村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開發建設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在打造綠色生態景觀長廊和生態環保“綠腰帶”的同時,不斷開發新的城市功能。一條河可以改變一座城,區域發展未來可期!
作者|吳帥 攝影|劉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