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刊稱,過去10年來,日、中空中力量在飛機的質量上進入了同一代飛機進行競爭的時代,同時中國空軍在第三代戰斗機的數量上已經超過了日本。這里當然必須考慮到國土縱深、空域的問題,中國的空域比日本大太多,實際上在東中國海可能發生的空戰中,這一空域內能夠容納的戰斗機和攻擊機的數量是有限的。
戰斗機:三代戰機對決時代
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月刊1月號報道,雙方空軍進入了蘇—27SK
數量上,航空自衛隊目前裝備157架F—15J單座戰斗機、45架F—15DJ雙座戰斗機,總共202架。F—2A/B戰斗機分別為62架和32架,其中部分因海嘯損壞,目前實際可部署的為80架。F—4EJ和F—4EJ改戰斗機共有67架。
中國空軍裝備了143架蘇—27SK,28架蘇—27UBK以及總共100架蘇—30MKK、蘇—30MK2。殲—11B則有62架。
這樣,中國海空軍總共裝備了333架蘇式戰斗機以及克隆蘇式戰斗機。此外殲—10總數為220架。
蘇霍伊飛機公司已經為70架殲—11A、蘇—27SK進行了現代化改裝,使其有能力使用R—77中程空對空導彈。至于殲—11B、蘇—30MKK和殲—10A都有能力攜帶R—77或者國產化的“霹靂”—12先進空對空導彈。
F—15J/DJ目前正在進行多階段改良,計劃總共改良105架,搭載使用新型主動雷達誘導的AAM—4空對空導彈,射程100公里。同時還要能夠運用AIM—120B空對空導彈。同時還將追加安裝J/APQ—1后方警戒雷達。
如此可以看出,日、中兩國空軍的F—15J/DJ改進型與殲—11B、殲—11A改良型,在性能上都擁有運用主動雷達誘導空對空導彈的能力。兩種戰斗機從未交戰過,但是就機動性而言,蘇—27迄今為止保持了爬升速度的世界紀錄。剩下的問題是飛行員的訓練與聯合作戰指揮能力。F—15擁有多次實戰能力,被證明是世界上最好的第三代戰斗機,而蘇—27沒有實戰經驗。
殲—10A與F—2是同一種類的多用途戰斗機。F—2A/B是世界上最先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戰斗機,作戰半徑大約為900公里,載彈量8噸,這一點得益于復合材料的大量運用,似乎好過殲—10A。
用于空戰時,F—2A/B可攜帶AAM—4、AAM—5兩種先進空對空導彈,殲—10A可攜帶“霹靂”—12、“霹靂”—8空對空導彈。AAM—5的機動性似乎達到了AIM—9X的最佳水平。空戰中,兩種戰斗機各有特點,殲—10A極有可能在低空盤旋等機動性方面好過F—2。至于雷達和武器系統,F—2要更加成熟。
預警機:日本更有使用經驗
在預警機的數量上,日本占有優勢。目前日本擁有4架E—767、13架E—2C預警機。中國空軍、海軍的戰略預警機包括4架空警—2000、4+1架空警—200。數量上的差距,應該會隨著中國空軍預警機數量的增加而抵消。
在技術上,中國的兩種預警機采用有源相控陣雷達。而北約國家以及日本的E—767預警機采用的是傳統的AN/APY—2機械掃描雷達。因此就體制而言,中國的預警機不比日本的差,甚至掃描速度更快。但是為何北約不使用相控陣雷達?這里考慮到的是技術成熟性的問題。同時必須考慮數據處理能力,這一點是關鍵,否則再快的掃描速度,數據處理跟不上,依然沒有太大意義。此外,作為預警機,搜索掃描的角度至關重要,這一點機械掃描的預警機效果更好。綜合技術能力、整合能力,北約的預警機研發時間很早,當然比俄羅斯、中國的同類預警機技術更加可靠。
應該說中國空軍在預警能力方面進步較大,但在使用經驗方面,極有可能不如航空自衛隊,后者從1983年就開始裝備預警機了。
空對艦:中國兵力占優勢
掌握了空中優勢之后,就掌握了對艦攻擊的優先權。這里必須說明的是,任何日中大規模沖突的爆發,美國海空軍一定會全力介入。初期極有可能是情報支援,隨后美國空軍戰斗機、預警機完全有可能直接參戰。F—22隱形戰斗機已經多次短期駐防沖繩,就是明確的信號!一旦發生事端,F—22可能首次參戰。
從對艦攻擊的飛機種類上、數量上,中方占有優勢。包括:100架蘇—30MKK、蘇—30MK2,能夠使用射程70公里的Kh—31A反艦導彈。海軍至少有48架殲轟—7A,每架可攜帶4枚射程超過220公里的“鷹擊”—83反艦導彈。還必須追加考慮海航的轟—6攜帶“鷹擊”—63反艦導彈實施的攻擊。
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對艦攻擊能力主要依賴多用途的F—2A/B,每架可攜帶4枚93式空對艦導彈。射程大約170公里。
實際上航空自衛隊的對艦攻擊主力還包括大約67架F—4EJ和F—4EJ改。F—4EJ改換裝了新的J/AYK—1型中央任務電腦,整合了93式空對艦導彈的技術運用軟件。
真正發生對峙時,航空自衛隊與中國海軍航空兵、空軍的對峙首先會發生在東中國海,同時九州海域會成為牽制作戰的空域。日中兩國空軍都擁有空中加油機,但是日本的KC—767的載油量、航程等方面好過中國空軍的轟油—6。
總體上,日中雙方的空中力量,共同進入了各有千秋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