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細數過去一年我市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事情,無疑就是兩大規劃的出臺。2011年下半年,隨著藍色硅谷和西海岸經濟新區兩大規劃的編制完成,并經市委常委會原則通過,青島市整個藍色經濟區建設的戰略發展空間布局,更加明晰起來。東邊是藍色硅谷,西邊是西海岸經濟新區,青島已經舒展“藍色雙翼”,開始了一場“藍色跨越”的全新歷程。...[詳情] |
|
|
|
![]() |
物價、交通、教育、醫療……民生問題已經成為衡量一座城市幸福水平的最主要標桿。■住房保障:完善以廉租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房和商品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和住房供應體系,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通過各類保障性住房、限價商品住房建設,最大化解決和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詳情] |
|
|
|
![]() |
2007年到2012年,青島經濟走過了不平凡的5年。這5年我們頂住了金融危機、后金融危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青島經濟的“第一次”:服務業占GDP首次超工業,工業邁過萬億大關,中小企業上市熱潮……梳理5年的成績單,一條紅線貫穿始終,那就是堅持科學發展,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抓住了這條主線,才在紛繁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局勢中,出色地完成各項經濟指標。...[詳情] |
|
|
|
![]() |
周口路康居公寓、河馬石公共租賃住房小區、百通重慶花園經濟適用房小區、太平洋心怡公寓限價商品房小區……隨著一個個保障房小區的陸續交付入住,也圓了一個個中低收入家庭的安居夢。記者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獲悉,自2007年我市啟動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五年來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規模、資金投入和保障居民家庭數量,都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保障性住房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截至目前,我市已通過保障性住房建設解決了15萬戶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住房保障覆蓋面已經達到15%。新三年住房保障規劃去年年初已啟動,預計至 “十二五”末,我市的住房保障覆蓋面將超過20%。...[詳情] |
|
|
|
![]() |
總的來說,從2007年起,全市共投入8.2億元,惠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100萬人次,每年讓70余萬義務教育學生享受免雜費政策,32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政策,近7000名中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享受免學費政策。...[詳情] |
|
|
|
2011年6月30日,注定將永遠銘刻在青島發展史上。膠州灣大橋、膠州灣隧道通車,咫尺天涯的7.8公里距離,風雨兼程的26年歷程,感天動地的900多個晝夜,870萬青島人終于實現了執守百年的共同夢想。...[詳情] |
|
|
|
2011年1月起,我市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全市統籌,七區五市參保職工和參保居民享受同等醫療保障待遇。居民不論在哪個區市就診,可在全市范圍內實現出院時立馬結算,患者只需承擔報銷后的費用。...[詳情] |
|
|
|
2011年,我市又出臺了《青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就孤兒養育標準、教育、就業、醫療、住房保障問題,作出了全面、具體、明確規定,實現了城鄉統籌。...[詳情] |
|
|
|
![]() |
健康,不單單是當代人追求的一種時尚,更是衡量幸福人生不可替代的砝碼!病有良醫,是所有疾病纏身的人們,最為渴慕的事!而“看病難、看病貴”,則是長期以來觸動著患者敏感神經的和亟待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回眸過去的5年,青島醫療硬件設施升級堪稱歷史之最,醫療服務模式完成“蝶變”。而祖祖輩輩看病,靠自掏腰包的農民們,破天荒地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醫療保障,更是件亙古未見的事兒…… 如今,在島城,居民小病能在“家門看病”,大病可享受到社區醫院與大醫院聯動的“一條龍”服務;各區市新農合病人,不但能像城市人一樣享受“大病門診”、門診治小病也能報銷,而且進城到大醫院看病,無需回戶籍所在地報銷,只需在出院時繳納自付部分即可。...[詳情] |
|
|
|